原标题:15天,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
短短十五天,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2月10日22时50分,刘庭玉老人去世。2月11日15时左右,李素云老人去世。2月25日18时38分,登记在册的最后一位具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南京保卫战老兵双重身份的李高山老人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今天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三位老人举行了默哀、献花、灭灯仪式,送老人们最后一程。
刘庭玉:到处都是中国同胞的尸体
刘庭玉1922年1月8日出生。1937年冬天,中国军队驻扎在三轮公司码头,刘庭玉目睹日军用机枪扫射,把中国军人全部打死。夜里,刘庭玉等人在船上听见有人喊救命,四人前去查看,结果三人被日军打死。他在撑船时看到沿江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中国人的尸体,老江口的二粮仓库也全是尸体,连下脚处都没有。
2月8日,志愿者前往刘庭玉老人家中慰问,送去春节慰问品,没想到老人2天后就永远离开了人世。
2月11日下午,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的工作人员赶赴老人家中悼唁。
刘老生前四世同堂,拥有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他常常说:“当年吃了那么多苦,没被打死,我还活到了九十几岁,是非常幸运的。”
李素云:为避日军曾装成男孩
李素云1923年5月28日出生。1937年日军攻入南京城后,李素云全家先逃到浦口东门,不久后又逃到浦口郊外的窑洞里。她的父亲和叔叔被日军抓去做苦力,父亲侥幸逃回家,叔叔从此再无音讯。她的母亲被日军打伤,一年后去世。李素云当时14岁,为了躲避日本兵,她在脸上抹灰、剪短发,装成男孩子。之后她和姨娘躲进金陵女子大学难民收容所,得以幸存。
李老特别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她过得很节俭,一双鞋穿了数十年,后跟磨烂了,补一补继续穿。老人常常写下自己当年的苦难经历,老人生前曾说:“我想让更多的小辈们知道当年那些故事,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不能再有战争。”
2月1日,陈俊峰副馆长和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工作人员前去医院慰问老人,没想到10天后老人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李素云家属不想在春节前再打扰纪念馆,今天才告知馆方。
李高山:两次逃出人间屠场
李高山1925年2月24日出生。1937年12月12日,13岁的李高山作为战士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他所在的连被分配镇守挹江门城楼。
12月13日早晨,日本人对挹江门形成包围。缴械被俘后,李高山和数百名中国士兵被日军押至基建洋房内,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因为个子矮小,李高山被前面的人挡住,侥幸躲过日军集体屠杀。他踩着尸体跑到了二楼,日军浇汽油放火燃烧遇难同胞遗体,烈火浓烟直冲二楼,他从阳台跳下逃生。之后,李高山一行六人躲到一栋楼房的楼顶,后被日本兵发现,将六人用绳子反绑,押至水塘边集体屠杀,只有李高山一人侥幸还生。
今天上午,陈俊峰副馆长等赶赴李老家中悼唁,慰问老人亲属。
李老和蔼可亲、坚强乐观,他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有着深刻理解。老人生前经常参加口述报告、证言会、展览等活动,还坚持把报纸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剪下来,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沓。1996年,李老曾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他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希望年轻人牢记历史,他说:“我要保重身体,我要做证人,活着才有说服力。”
去年12月28日,李老特地赶到纪念馆,向日本访华团成员讲述亲身经历。当时,他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只能小声地将想说的话一句句告诉儿子李真铭,再由李真铭转述给访华团成员。
去年12月9日,李老坐着轮椅参加诵读“抗战家书”活动,老人现场诵读抗战老兵刘宗歆家书。
2月24日是李老94岁生日,在生日第二天的夜晚,他在所有家人的注视下含泪离开人世。李真铭表示,今后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将他的经历讲述给更多人听。
幸存者证言弥足珍贵
幸存者是见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证人,他们的个体记忆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具体承载,抢救性记录、整理幸存者们的记忆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
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幸存者的证言弥足珍贵,近年来纪念馆对幸存者口述史进行了多次梳理,对老人们的证言、证物都进行了保留,甚至有些还进行了公证。他说:“纪念馆一直在搜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了一部分新的幸存者,我们会请专家对他们的证言进行论证,如果符合幸存者要求,则会将他们纳入在册。”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