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9岁台湾爷爷赴武大读博:备考一月,每天泡图书馆12小时
来自台北的李常生,是今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新生,而且还是一位“爷爷”。他祖籍河北沧州,1949年生于江苏常州,在台湾长大,今年69岁。
7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见到了这位进入暮年仍求知不止的老先生。在武汉大学,他师从宋代文学专家王兆鹏教授,专研宋代文学、苏轼文学。这是李常生读的第三个博士,前两个分别是东南大学的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专研北宋史、苏轼史)。而他的本科和硕士所学专业,分别是企业管理和环境规划专业。
从管理到工科,再到文史,辗转之间,只为实现年少时的愿望。“苏轼在常州去世,而我在常州出生,这是我们之间的一种特殊缘分。”李常生说,“我总觉得,不去追寻苏轼,不走完苏轼一生走过的路,是对他的亏欠。”
编写百万字《苏轼行踪考》
“我对苏轼的热爱,源于小时候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时油然而生的震撼与敬佩。”7日,李常生对楚天都市报记者说,在史书中研究苏轼留下的痕迹,在诗词中欣赏东坡先生满溢的文采,对他来说远远不够。他想和900多年前的那个身影靠得再近一些。
于是,10年前,年近花甲的李常生,踏上了专门寻访苏轼人生轨迹的旅途。“其实早在25年前,我就去过黄州。但以前是断断续续地走。”他介绍,10年来,他几乎走遍苏轼待过、走过和作品中描绘过的地方,并编写了《苏轼行踪考》一书。该书120万字,附有近800张彩色地图,标明与苏轼相关的每个地点,另有这些地点的现况照片。“我一共走了60多个地方。有的地方去过不止一次,比如杭州,就去过多次。”李常生说。
记者翻开《苏轼行踪考》,那一张张带着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和细致注记的手绘地图映入眼帘。这些地图,都是李常生一步一个脚印实地考察后亲手绘制。地图中不仅有现代景观,他还严谨地考据了史书、地方志等资料,进行古今对比,还原近千年前的城墙、街道、田园等位置,勾勒出苏轼生活的地理环境。无论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石矶,还是“出临皋而东鹜兮”的黄泥坂小路,都从遥远而缥缈的文字变成了现实。
寻访中多次昏倒差点送命
年事已高,独自出行,还经常跋山涉水,李常生的寻访之旅充满曲折和艰辛。他曾在路途中六次昏倒,差点送命。“主要是因为吃不好、睡不好,而且我还有糖尿病。”他说,有几次他寻访到乡下偏僻的地方,走上一天都吃不到东西;还有几次接连坐了近十个小时的大巴;攀爬上千米的高山,也是常有的事。尽管困难重重,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因为追寻苏轼,让他有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觉悟。
苏轼的故事从四川眉山开始,在河南郏县结束。读书、做官、游玩、贬谪……李常生循着苏轼的足迹,一个个走过,缀连起苏轼完整的人生轨迹。他说:“苏轼活了66岁,我今年已经69岁了。我走过了所有他走过的路,也度过了所有他活过的时间。”“身临其境,才能实实在在体会到苏轼的心境。”李常生说,跨越千山万水,他曾和苏轼一样乘船到石钟山追根究底那奇妙的音乐;也曾问遍附近村民,终于踏上已被黄土掩埋的苏轼到罗浮山时登岸的小码头;在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的密州超然台,他请求工作人员破例让他晚上进入,久久凝望让苏轼“欲乘风归去”的深邃夜空;站在苍松掩映的郏县三苏坟前,他想起葬在四川的苏轼之妻王弗,不禁像当年的苏轼一样悲从中来,生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之感……
寻访中,李常生还发现了一些史书和学术文章上的错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一边游历,一边考据,努力还原最真实的苏轼,“这个世界上,完整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路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苏轼本人,一个就是我。”
10年寻访,李常生一共花费了100多万元。“我以前做建筑生意,还在海外盖过房子,有一定的积蓄。”他说。
每天泡图书馆12小时备考
尽管已经走遍苏轼的人生之路,但李常生的理想还未完全实现。他想要超越鼓舞他开始旅程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完成一部更准确、更详尽的《苏轼传》。他认为武汉大学文学院能给予他完成这部作品所需要的资源和指导,所以决定来汉求学。
69岁开始新征程,李常生觉得一点都不晚。为了进入武大,他备考近一个月,每天在图书馆泡上12个小时。“我参加的是针对港澳台学生的入学考试,今年4月在香港考的。”他介绍,笔试考了三个科目,一是英语,另两个跟专业课程相关。他凭借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高效的复习练习通过笔试,6月来武大复试,“我面试了一个半小时呢!”
谈起这位特殊的新生,武大文学院王兆鹏教授赞不绝口。“老先生对学习很执着,在研究苏轼方面也很有心得。他10年的走访历程非常不易,令人钦佩。”他说,李常生将和其他博士生一样在校上课、做研究。
带着350公斤藏书上武大
入住武大樱园宿舍,李常生最大的行李,是总重350公斤的藏书,主要是历史、建筑方面的。“等我读完博士,我的书会更多,到时就都捐给学校吧。”他说。
武汉离“东坡赤壁”所在的黄州很近。“我已经去过很多次了。而且这部《苏轼传》,我想在赤壁旁边完成。我不能写得比林语堂的差啊,估计需要五年时间。”他说着,思绪仿佛已经飞到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致中去了。
至于已经完成的《苏轼行踪考》,李常生说,由于这部书非常细致全面,加上大量需要彩印的地图,如果出版,肯定会很厚,售价也可能很贵。因此在联系出版工作时,他也作好了第二手准备,“如果实在太贵,我就不印了,放到网络上让大家免费下载、观看,这样感兴趣的人就都能看到了。”
聊到自己晚年仍学习不辍的动机,李常生说:“学问会锻造气质。人要有一种不满足、不安定的劲儿,终身学习,学各种知识和本领。”
人生如梦,华发已生,李常生仍行走不息,思考不止。“您觉得自己哪一点最像苏轼?”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答道:“爽朗的性格吧。我走他走过的路,试着感悟他的感悟,虽然相隔千年,却常有似曾相识之感,就像赴一场千年的约会。也许这就叫心有灵犀吧!”
来源:楚天都市报
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