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务正业?745家上市公司投入4000亿元买理财
近日,兴业银行和美的集团相继被曝购买理财产品被骗。虽然诈骗可恶,但这两起案件,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普遍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理财。
理财金额超4000亿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仅今年上半年,两市已有745家上市公司投入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涉及的总金额约为4468.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其中,新湖中宝、五矿资本、中国动力3家公司认购金额超过100亿。
从历史上看,从2012年开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趋势就一路飙升。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两市合计有790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合计购买金额达9605亿元,两项数据分别较2015年增长25.8%、31.5%。
那么,上市公司哪来的钱买理财呢?除了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外,上市还会动用到闲置募集资金。当然,这虽然听上去有些怪,但也是合规的。根据证监会的监管指引,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的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不仅买理财,甚至会参股投资一些理财平台。据统计,上市公司直接控股的理财平台共53家,其中A股控股平台38家,港股控股平台11家,海外上市公司控股及直接股权上市的平台4家。
不务正业还是实体难为
不务正业!这是对于此种行为最常见的一种观点。往大了说,这是助推资金变相脱实入虚。金融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上市公司都把钱投入理财,实体没人干,没有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不仅理财游戏会破灭,更会危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新华社此前曾引用市场人士的观点批评:“这类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表明这些公司并不缺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公司不务正业。过度融资降低了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助推了市场资金的‘脱实向虚’。”往小了说,是对广大股民的投资不负责任。如果使用自有资金还好说,如果使用了募集资金,拿着股民的钱去买理财,这事课就变了味。股民们之所以把钱交给上市公司,是希望上市公司能够干好自己的主营业务,资金效率最大化,如果要购买理财产品,何必通过上市公司,股民们不会自己买吗?
实体难为!这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的见解。有上市公司内部人士指出,目前实体经济疲弱,并不适合盲目扩张,通过理财产品只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观点认为,企业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留存尽可能多的资金储备,是转型升级、抵抗风险甚至维持生存的基本策略。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暂时判断不了市场大势,为后续并购转型准备资金的行为,也无可厚非。
无论如何,以平衡的观点客观来看,短期内,上市公司利用理财产品盘活资金利用率,提升盈利能力,问题不是太大;但如果长期寄希望于这种模式,不去思考如何与时俱进,不把资金用到刀刃上,肯定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上市公司自身和股民来说,都不是好事。
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