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华人网
首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男子24年前给央视春晚剧组写信提意见 收到回信

蔡永平重温央视春晚剧组的回信。(邱天 摄) 蔡永平重温央视春晚剧组的回信。(邱天 摄)

  央视春晚自1983年第一届举办至今,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早已不仅仅是一台晚会那么简单。

  “来信收到,你的‘94春节晚会之我见’我们也已拜读。首先感谢你对春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将认真讨论你的看法……”1993年9月份的一天,在济南工作的蔡永平收到了来自春晚剧组的手写回信。此后24年间,这封信一直陪伴着他,直到今天。

  1993年:写信缘于春晚的招标报道

  “春晚是牵动全国人民心思的一件大事,它年复一年地陪伴百姓迎接新年钟声,陪伴无数家庭包饺子、吃年夜饭,陪伴一代代孤独的海外游子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儿。为春晚建言献策也应是国人的一份责任。”蔡永平说。

  1993年,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刊登春晚“众口难调”的相关报道,甚至有传言“不搞春晚”。“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宣布:导演和方案的选择要引进新的竞争机制,实行向台内、外导演、观众‘招标’的形式。打破十年的老框框,大胆突破,刻意创新,面向国内和海外。”蔡永平就是看到了1993年《人民日报》摘自《羊城晚报》的报道后,决定要给春晚剧组写一封信。“春晚是属于中国人的,中国有这么多人才,有必要请外国人来当导演吗?”蔡永平说,于是他利用平时的积累,把自己对春晚的期待和对春晚的建议一一写下来。

  5页信纸:道出普通市民的一份责任

  当兵出身的蔡永平对艺术有着独有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因拉小提琴出色被送去军营。“写这封信时我35岁,那时候当秘书,写材料的时间比较多。”蔡永平说,“我熬了12个通宵,写了5页纸,1993年7月10日成稿。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看,特意让一位研习硬笔书法的朋友帮着抄了一份。那时候没有打印机,我找人把原稿铅印了一份。”

  就连信的主题都让他思考了好久,最终以《94春节联欢晚会之我见》命名。蔡永平在信中分析了春晚众口难调的原因,提出了要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的建议,如采用台内、台外,现场直播和复制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向全国招标;给各省市指令性的节目任务,以幽默、趣味性为主,交春晚剧组筛选,进京参加晚会,这样既可发现人才,又能调动积极性;解放思想,引进国外优秀节目;严把节目质量,不能脱离群众的心理需要等。

  现在来看,蔡永平提出的合理建议在若干年后一一实现。

  24年:内心一直充满感动

  “那封信寄出去两个月左右之后,我收到了春晚剧组的回信。那封信的落款是1993年9月21日。寄出去之后真的没想到他们会给我回,更没想到他们对我写的东西有这么高的评价,不知道当时春晚剧组有没有给其他写信的人回信,也不知道如果现在再给春晚写信,春晚剧组还会回吗?”蔡永平指着那份保存完好的回信,逐字逐句地念着,“信中说是‘拜读’了我的信,感谢‘大力支持’并且‘认真讨论’了我的看法,我真的很感动。”

  从1983年至今,春晚这桌年夜饭已经做了34年,似乎每个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晚“菜单”。或许,我们对春晚不必太苛求,它不过是一顿文化的团圆饭,春晚的意义更多在于陪伴。

 

首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 上一篇:34年春晚谁露脸最多?冯巩31次亮相独占鳌头

    下一篇:百岁老人迎第9个本命年 没忌口爱吃虾只剩1颗牙

  • 评论

    游客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