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彭大伟)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此为中国央行2015年以来第二次降息,也是自2014年11月以来半年时间内的第三次降息。其中,从5月11日起的此次降息内容包括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
同时,央行还宣布,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及时出手降息力克实体经济下行
从2月至今,央行已二度降息,其重要背景便是当前实体经济仍面临不小挑战。
据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0667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而随着4月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过去八个月间月度涨幅均低于2%。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和环比数据继续下降,已连续38个月同比出现下降。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7.5万亿元,同比下降7.3%。
“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央行有关负责人10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鉴于上述理由,央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降息25基点,符合市场预期。”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通缩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降息既是形势所逼,亦为明智之举。其有助于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降息绝非“QE” 货币政策仍中性适度
专家向中新网记者分析,本次降息不代表开启所谓“中国版QE”,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仍属中性适度;且随着官方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地,实体经济有望从减负“及时雨”中得到发展的新动力。
“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理解为西方的‘QE’,应该说目前还是中性适度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采取的货币政策是“总量加定向”政策的有机结合,仍为中性适中的稳健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的使用有助于保证我们国家发展的整体有序性。”
“此次降息是稳健货币政策在目前情况下的灵活应用,是有针对性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亦使用“稳健”一词来形容当前的货币政策。他表示,此次降息符合预期,而过去半年时间内,央行降息、降准可谓“交替进行”,总体便是针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譬如PPI连续38个月负增长等情况。
“关键是企业融资实际成本很高。”徐洪才分析,由于企业融资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而目前通胀率持续走低,“有一定通货紧缩的压力”,“因此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影响了投资和消费,也影响了经济增长。”
“现在的政策实际上是过去半年政策的加码,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力度。下一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减缓,投资、消费,包括地产和股票市场等,都将因此受益,对整个宏观经济稳定非常有益。”徐洪才预计,二季度中国经济将止跌企稳,三季度、四季度会通往回升向好,“货币政策在其中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减负”组合拳显现 实体经济将迎及时雨
采取切切实实的政策和措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小微企业减负,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反复强调的一项重点任务。
在4月23日考察兴业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支行时,李克强再次提及银行降费。一周前,总理考察工行时曾敦促银行减少服务收费,“能不收的尽量不收”。此次考察中他重申,银行要进一步合并收费项目,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他们爬坡过坎,渡过难关。
对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慕冰5月8日表示,实体经济和金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银行业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指出,银监会下阶段将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对于不服务只收费的,要坚决取消并查处;对于能在利差中补偿的,不再另外收费;对于必须保留的补偿成本性收费,要严格控制收费水平,能降低的尽可能降低。
专家表示,上述举措将与今年以来的若干简政放权、减免税费和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一道,作用于实体经济,帮助企业更好地爬坡过坎,发展壮大。
宗良分析,除了前述措施外,接下来帮助实体经济切实向好,还需处理好债务置换等问题,并顺应贷存比转变为指导性指标的趋势,鼓励银行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同时,还可对顺应“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走出去的企业,给予融资层面的特殊照顾。
“微观层面上可以再丰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手段。”宗良表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货币政策上的调整直接简单化地与股市挂钩,因为股市总体上是市场行为,买卖由市场决定。”宗良特别提醒,尤其在当前股市单日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不应将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解读为给某个特定市场“放水”,“这种论调是不合理。因为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保持总体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不是和哪个市场相关联的。”
利率市场化年内有望“尘埃落定”
5月1日,中国开始施行《存款保险条例》,这一条例的落地被认为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5月10日,央行在宣布下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还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为1.5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实际上相当于放开了(利率的市场化)。”宗良表示,中国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实质上允许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具体来看,西部证券固定收益销售交易部副总经理、投资总监蔡扬分析,央行此次降息后,存款利率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3倍提高到1.5倍,实际上较降息前有所提高,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07个百分点,1年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125个百分点,3年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375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央行继续秉持了‘先长期、后短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对于长期利率管制放松程度更大,基本交由市场机构自行决策。”蔡扬表示。
“这显示央行寓利率市场化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二者齐头并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为日后完全放开存款利率做了有效铺垫。随着金融改革提速,2015年内即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已然可期。”屈宏斌表示。
前述央行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央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
同时,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不断拓宽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有效性。(完)
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