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鹰医生为当地患者义诊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通讯员小水)2015年12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的总结讲话中说:“任凭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非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不会改变。我们要加强文明对话、理念交流、文化互动,促进各界友好交往,确保中非世代友好。”
文明对话,理念交流。我们在对话中感受中国人在南非的故事,在义诊中,寻找南非华人对于生存与生活,祖国与移民国的种种理念。
从湖南到新疆,再到南非,我可“逮”到你了
2015年12月12日,在非洲商贸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的义诊在非洲商贸城(China mall)正式展开。
此次义诊在广东侨界人文学会的搭线下,广州华侨医院共派出五位专家亲临南非为当地的华人华侨服务。他们分别是:广州华侨医院副院长、眼科专家钟敬祥,中医教研室主任孙升云,风湿免疫科主任周毅,中医科、中医针灸培训中心赵长鹰,医务部副主任、心血管医学硕士边宁。
五位医生刚到会场,已有华人在一早等候。第一个看诊的梁阿姨说自己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相关通知,知道中国医生要过来义诊,今天一早就出门了。“我还是比较相信我们中国的医生,起码说的都是中国话啊。”她笑着说。
刚穿上工作白大褂的医生,开始给她测量血压。一天的忙碌就这样开始了。
门外等候会诊的赵阿姨在众人中比较突出,高高个子,有点黝黑的皮肤,说话声音洪亮。“我今年五十多岁了。”她说。一头黑发掺着几缕银发。
趁着排队的时间,她跟记者说起了自己的中国故事:“我爸爸是湖南人,妈妈是广东韶关人。我是出生在湖南,广东长大,后来文革时候,当知青上山下乡,直接跑到新疆去了。”在中国各地,她见识了每一方水土的中国人,对每个地方的人的文化习俗都了解不少。
上世纪90年代,她随家人来到南非。见证了南非华人老侨与新侨的发展与交替。“在南非,华人看病不方便。公立医院太多人,服务又跟不上,而私人医院费用贵。当地医疗保险太贵,很多华人都买不起。”
所以听到中国医生来义诊,她一早就计划好了路线,从另一个地区赶过来:“我可逮到你了。”她笑说。
也许,她要“逮”的,就是那一份中国人同胞之间的情意,那共通的一点精气神。
可能,下一步就回中国去看病吧
穿着正装的严先生,一眼就看出是个生意人。他拿着一个大大的牛皮纸袋,“这是我之前照的一个ct,打算拿来给中国医生看看。”他说。
严先生是福建人,今年47岁。上世纪90年代,他随朋友来南非旅游,发现当地的投资条件还不错,福建人特有的经济头脑让他考虑再三后决定来南非闯一闯。
“那时候签证要比现在容易,贸易市场也发展得挺好。”他说。在南非做服装生意,转眼10多年了。“说实话,近一两年在南非,生意不好做。可能市场饱满,我们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一边是生意发展不如意,另一边,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一点问题。半年前,他的胸口因为一次偶然的拉伤,从此落下病根。老是觉得气闷,胸痛。在私人诊所、私立医院、公立医院都看过了,但开的药服了都不见效。
他坦承自己在南非并没有买医疗保险:“每个月三千、五千的医疗保险,太贵,我只能在国内买。今天我来给中国医生看看,可能,下一步我就只能回中国去看病了。”
说起自己的南非打拼故事,他有点茫然:“没办法,小病小痛在这边还可以应付,但大多数华人和我一样,有了什么大病,只能买一张机票回国去。”
回去?不回去?这是个难题
78岁的陈阿伯,同样拿着一张当地医院开的处方,想要拿来给中国医生们瞧一瞧。
他不懂英语,更加不懂南非当地的其他语言,听到中国医生要过来义诊,他迈着年迈的步子来了。
他应该算是来南非的早一代华侨了。80年代,他就在约堡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开着小商店。操着口音很重的简易英语,希望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其后,华人在南非经历了传统商贸产品、矿产投资、汽车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多个阶段,他的小商店只能靠价格取胜,小商品在南非的发展前景越来越黯淡。
“时代是发展的,新一代应该有新一代的活法。”他说。
南非华人看病难,与治安堪忧,是他一直在说的话题。“公立医院虽然便宜,但是服务对象包括白人、黑人、华人等等,排队需要很久很久。”“《人民日报》、《环球日报》在我们这是免费的,不用钱买。我通过这些报纸能关注到一些国内的时事新闻,这很好。但打开当地的华侨报纸,很多版面都是报道当地华人华侨受伤害的消息,这真的让人很不安。”他说。
“说实话,我觉得南非的空气和各种居住条件,比国内也要好。这么多年了在这边,也习惯了。”
那么,还回不回去呢?
他一笑,并没有说出他的答案。
病了,有时是心里不舒服
中医,是这次义诊中,最受欢迎的一科。这也许得归咎于传统中医的魅力。现场有一些华人,来了,身体不舒服,但不知道要看哪一科,一思量:就看中医吧。在他们眼中,中医就是个全科,中医讲究系统、全面地看病,寻求病源。
望、闻、切、听,中医孙升云对前来就诊的患者一一认真检查着。
一位戴着帽子、穿着袍服、留着大胡子的穆斯林,也来看中医。在赵长鹰教授的示意下,他左右伸伸手,蹬蹬眼睛又吐了几下舌头。
一个上午下来,五位医生每个人约摸接诊五十个人以上。
赵长鹰教授说:“这次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来的不少人,是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了,但并不是多大的事,可能是在这边有语言、文化上的隔阂,或者经济上的困难,导致整个人心里不舒服,忧虑,这是心理上的原因。”
她建议,是否我们可以在国内,整合各种资源,对这些华人华侨实施更多的医疗援助和关爱。除了支援当地的华人医疗发展,也可以考虑更多更科学快捷的方式,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好,很多诊治也可以远程进行。当然,这需要当地的华人社团与国内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等通力合作才能开展。
钟敬祥副院长也深有同感:“确实南非当地的华人华侨看病比较难,我们希望能通过此次义诊,收获更多的信息,在医疗惠侨这一块有更多的开展和探索。”
……
来自中国的医生们,不仅仅是对患者诊断,还与他们分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饶有兴趣地了解南非当地华人的生活状态,而华人们,也乐于在说着同一种语言的医生面前,聊聊自己生活与健康的那些事。
看病,要看到南非华人的心里去——为一场跨越南北半球的义诊,为一场对话与交流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