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房薇采访报导 最近,有一位华人朋友小莫(化名)来到本报编辑部,诉说了他的故事,在这次对话中,他的故事让记者有了很多感触和思考。
这位朋友正在从事导游职业,他说他刚送走一个来自江南地区的旅行团,但是心中一肚子闷气,而事实上,他已经是积怨已久。
他说现在导游这个行业已经很难做了,因为南非经济不景气、埃博拉病毒、国内旅游法的更改以及国内经常报导南非华人遭遇不幸的新闻,他们每个月只有1-2个团,许多年轻导游甚至已经“打包回家”了。
他开成不公地跟我们说,他们绝大部分的收入来自芦荟产品以及珠宝产品的微薄提成。现在的游客都很精打细算,而且国内市场非常丰富,客人买卖珠宝产品的心态更是如履薄冰,有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刚好够缴房租。但是这半年来,他就快要入不敷出了。
先从一次展览会上说起。有一次,小莫接到了一个展团,小莫说一般接到这样的团,“指望”不上买钻石了,但是客人一般都喜欢带点芦荟特产。为了不打扰客人的参展工作,一般都会选在客人结束展会后向他们推荐芦荟产品。
第一天展会开始了,吃过午饭后,突然来了几个中国人(小莫说导游界称他们为LOCAL,意思为当地人),拉着小莫团里的客人说:“我们这里有芦荟胶,比导游的便宜,我留个电话,你们要多少,我们晚上给你们送到酒店里去。”
小莫说,一般这种情况下,小莫会提醒客人最好慎重,以免买到假货。但是没想到从下午2点到5点,短短三个小时出现了三个“团伙”,都在向客人卖芦荟胶。第二天、第三天,每天下午都有这样的中国人出现在会场,似乎比展场工作人员还忙碌。这下整个团的客人都动了心。
小莫说那次4、5天辛苦下来,没有一个客人在他这里买芦荟胶,大概是在那批LOCAL的游说下,客人都对自己这个导游失去了信任。大概只赚了个汽车加油费。
第二件事情,从上个月的一次带团经历讲起。小莫说有一个团从江南地区来,客人来南非有个很重要的心愿就是带一颗名副其实的南非钻石回去。小莫帮助客人选择信誉有保证的钻石店。
但是一次晚饭过后,突然来了一位当地华人(LOCAL),小莫一眼就认出了这名华人是当地华人社区很有名望的一位华商。对于小莫来说,这位LOCAL可以算为前辈,自然要尊敬三分。原来团队的客人此次来到南非,与这位LOCAL还有一些公事交流。
但是小莫万万没想到,就在客人准备去之前预约好的钻石店选购珠宝时,这位LOCAL再次杀了个回马枪,他跟团队客人说:“我带你们去买钻石,我那有便宜的!”奢侈品面前听到“便宜”二字,客人到了小莫带去的钻石店,都漫不经心,完全打消了购买欲望。
最后一天,小莫机场送机时,这位LOCAL春风得意的带着几颗钻石来到机场,与客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一个月,小莫只有这一个团,而三天收入只有团费不到2000块。小莫一个月的生活费,又没了指望。
小莫说:“这位LOCAL在华人街“有头有脸”有产业,怎么会来跟我们这些小导游抢饭碗呢!?”作为一个普通的导游,敢怒不敢言,难道自己同胞要这样逼自己同胞没有“活路”吗?
小莫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许多导游的生存现状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导游的故事我们听得不多,但是我们却一定认识许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华人。他们的工作虽然并不像经商者那样有投资风险,但是他们真的对自己的未来生存空间毫无把握。
中国人抢饭碗这一话题,已经不再陌生,这似乎在全世界华人社区都可以看到。但是,南非华人圈子较小,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为什么大家不能互相扶持,互相进步的。“抢饭碗”这种事,不应该是我们礼仪之邦应该出现的,更不是许多成功人士做的。
难道金钱面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同胞逼到绝路吗?也许对于很多生意人来说,利益面前,来不及“称兄道弟”,但至少应该怀揣一颗同情心。
来到南非的每一位华人都有着他们不同的艰辛生存故事,哪怕基于“同情心”,也应该不要发生正面“抢饭碗”的“丑事”,更不要伤害海外华人的心。打压自己同胞取得的任何财富,都让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