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樊诗芸
2013年12月,姒海与非洲朋友悼念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帮助非洲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1046个成套项目、修建了2233公里铁路、3530公里公路,为改善非洲国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这一连串数字证明了中国在对非帮助中看的见成就。这一数字背后不单单是中非关系日益热络的大国叙事,背后更是一个个为中非关系做出一点一滴贡献的鲜活生命。
南部非洲上海工商联谊总会会长姒海便是其中之一。
“1992年离开上海到非洲,其实是场 盲流 。”谈起曾经的赴非行为,姒海毫不忌讳地用上了50年代形容农民工进城的词汇。
“那时大家都想出国,但没仔细想过要出去干嘛。”如今,又一个25年将至,作为中国大陆到南非的第一批商人,谈起25岁时的青涩,商海沉浮数十载的姒海,依旧能清晰记得当年的画面。
二十余岁的非洲梦:做一个过客
兜里揣着600美元,行李箱中塞满一大一小的搪瓷碗、一条羽绒被、几块扇牌肥皂,带给朋友的一把菜刀,25岁的姒海便独自一人出发了。
“1992年,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也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姒海向澎湃新闻坦率的表示,“我曾未想过在非洲久留,只想混个身份,赚点钱,去欧美国家读书。”
而今他已成为南非多家大型家具连锁超市的供货商,同时身兼南部非洲上海工商联谊总会会长的职务。
80年代举国兴起的“出国热”,在上海达到沸点。据粗略的统计,自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上海出国人员总计十几万,其中60-70%是留学生。
“那时,我只告诉朋友们要出国,没好意思说去的是非洲。”姒海表示。
对这个位于西半球大洲怀着难言之情的不止姒海一人,他只是这群赴非人群中的小小缩影。
20年前,《经济学人》曾将非洲描述为“没有希望的大陆”,遍布瘟疫、饥饿与艾滋。在当时的国人眼中,非洲是一块死亡之地,充斥着贫穷、不毛与战乱。即便如今,谈起非洲,依旧有人停留在这样的印象中。
这片未曾谋面,却留下破败不堪记忆的土地,却带给年轻姒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经过昼夜长途飞行,走下舱门,迎接这些疲惫身躯的是清晨的阳光。“蓝天,白云,人流并不多的机场,”姒海笑言:“挺好,比当时的虹桥机场要好太多。”
这场异国他乡的生活,才刚要开始。
而立之年的非洲梦:发家致富
20世纪90年代初的南非,依旧处于白人掌权的种族隔离时代。1990年,领袖纳尔逊 曼德拉走出监狱,但黑人政权与白人政权的谈判还在进行中。此时的南非赤字高挂,外债巨大,经济低迷,市场萧条,失业率高达30%。
当时的约翰内斯堡有一座被称为“上海楼“的不起眼公寓,几乎成了所有前往南非淘金者的栖息之地。随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一些来自周边国家的难民纷纷涌入了这个彩虹国度,其中很多人,进驻了“上海楼”。从此这里成为了暴力事故多发地段,逐渐沦为难民营,目前这里已并无白人和华人居住。
“我们8个人挤在一室一厅的公寓里,吃了两个多月的卷心菜加白饭,”回想起最初的打拼岁月,姒海感慨万千:“以至于现在我对卷心菜有了一种矛盾的情愫。”
贩卖中国小商品成了当时在狭小公寓里蚁居中国人的唯一出路。
白天,姒海背着从批发市场淘来的中国手表,游走在约翰内斯堡的大街小巷,沿街贩卖。
这些产品多产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由于颜色款式深受南非人喜爱,进口商们常常成吨成吨地进货。
每块电子表在国内大概只需要20兰特(1美元约合8.3兰特),到南非却能卖到35至40兰特。
“有天生意特别好,我一天卖了26块表,赚了3700多块人民币。而1992年的国家个税起征点才420元。”电话那头,能感觉到姒海提起这段往事时的神采飞扬,“那时想法很单纯,挣点钱,立足下来。”
有一天,姒海依旧如往常般,推着满满的小商品,在晴空白云下,奋力地向一位黑人推销着手表,这位身材高大的黑皮肤忽然抢了手表,撒腿就跑。姒海奋力追去,未料一脚踏空在马路牙边,摔在了约翰内斯堡街头,周围是熙攘的人群。
“还有时,我们要和 城管 斗智斗勇,想着法从警察局里出来。”谈起在南非起家的经历,姒海在电话那天发出爽朗的笑声。
旅居南非数十年的华人李女士在《生活札记——中国商人在南非》中描述道:“随着市中心摆摊中国人的新面孔越来越多,摆摊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摆摊的前辈,便开始琢磨着把摊摆到“外围”去,我的朋友称远离约堡市中心几十、几百公里的工业区、商业小镇为“外围”……中国人的摆摊队伍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地在南非各城市、各乡镇及各工业区蔓延了开来。”“相比广东人的集中,上海摊商的经营形式是发动当地群众,组成一支摆摊“小分队”,采取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深入偏远的矿区和乡镇,设立据点,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
这种流动摊位兜售中国商品的做法已成为大批初到华人的共通谋生手段。
不惑之年的非洲梦:促进中非民间交往
1998年,随着中国与南非建交,大批华商相继涌入南非,淘金逐梦。姒海嗅到了这股商机,凭着对非洲市场的了解,做起了帮中国企业推销中国产品的生意。
“最初我帮着贸易公司推销中国货,12-16寸的黑白电视机、瓷器、鞋子、帽子、皮带、床上用品等等,主要以轻工业制品为主。2000年便做起了自己的事业。”
目前,姒海是南非上海家具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南部非洲上海工商联谊总会会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公司每月会从国内进口5到10个货柜的五金、家具和面料等,是南非相关大型连锁超市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南非的华人,包括来自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总数约为10万人,他们大多为生意人,来自各个国营企业、中小企业,还有很多是个体户。
“相比当年,来南非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元化,志愿者,公派、自由打工者逐渐增多,不过,随着选择的变多,根深非洲的决心已不比当年。”姒海表示,“随着中国人的涌入,非洲人对中国的印象也从 世界工厂 转变为 成功的发展中国家 。”
“南非人常常会问我 中国什么时候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他们希望在中国的带领下,打破一些现有机制,中国的崛起已逐渐成为了非洲梦的一部分,是非洲的希望。“姒海告诉澎湃新闻。
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对欧美国家的冲击,中国一跃成为南非最大贸易伙伴。南非贸工部部长罗布 戴维斯曾写道:非洲大陆的经贸中心曾从欧洲转移到美国,而如今,这个中心转移到了金砖国家,自2010年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后,“中国”便成为了南非的“热词”。
在约翰内斯堡市中心的中国批发市场,上百家的中国商铺门庭若市,挤满了挑选抢购中国商品的非洲人。从头顶戴的帽子,到脚上穿的鞋子,从床上用品到五金家电,商品琳琅满目
而这个中国城批发市场也似乎成了非洲大陆中国商品的集散地,来自博茨瓦纳、莱索托、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等周边国家的商人都在这里热络地挑选着商品。
“这些年最大的感触是非洲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从未知神秘的仰视,变成了解后的平视。”随着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的涌入,姒海称非洲对中国也更加了解。
“现在的梦想就是把我们商会建设成全南非最好的华人商会,没有之一,为中非之间的民间交往多做贡献。”而提到25岁那年的梦想,姒海笑道:“让我再梦一遍,也不会包括欧美国家了,非洲真的挺好。”
(原标题:非洲故事 |南非华人的非洲梦:从做个过客到做出贡献)
下一篇:由近期华人受害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