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国司机建义务宣传队,瓜达尔农民捐地盖“中国小学”……
外国人都在做贡献,厉害了我的“一带一路”!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冯雪珺 徐伟 苑基荣
德国的格兰德勒、巴基斯坦的纳西姆、斯里兰卡的萨曼,三个普通外国人以前完全各不相干,如今却因“一带一路”有了共同点:各自的生活轨迹,都因“一带一路”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个人都给“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普通却不可或缺的贡献。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带一路”所承载的希望、缔结的友谊和拥有的力量,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一带一路”到底有多火。
德国出租车司机格兰德勒——
牺牲休息时间,义务宣传“一带一路”
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有一辆特殊的出租车,当然我要说的可不是它的车标(三叉星),而是它的扮相。车身两侧插着中德两国小国旗,顶上竖着中德双语写就的“丝绸之路”标语,车身后同样贴有双语标注的“中国梦”宣传,车门上还挂着一面“ 一带一路”的旗帜——全部都是鲜明的中国红。
这辆车的车主是55岁的比吉塔·格兰德勒,她常年开夜班车,白天是休息时间。打今年3月起,她利用牺牲了休息时间,主动承担起了“一带一路”宣传员的工作。她说:“今年3 月,我在《北京周报》德文版上读到了对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的一篇访谈。我很认同他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它会给沿线国家带来基础设施现代化、更多就业和经济繁荣。应该让更多德国民众了解到这一倡议。”
格兰德勒决定在白天将出租车改造成“一带一路”宣传车,停在闹市区,分发自制的“ 一带一路”宣传手册。她通过在线翻译,把相关的中文放大打印,“依葫芦画瓢”地裁剪出来,做成宣传标语。在格兰德勒的影响下,陆续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宣传队伍,现在这个10 人左右的小队被亲切地称为“一带一路”大家庭。
“去年,一名弗莱堡大学的德国女学生告诉我,她一定要让未来的子女学习中文,因为中国未来在科学界的领军潜能不容忽视。” 格兰德勒突然明白了“一带一路”对德国的重要意义。“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生质量。如果德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必定会促进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扩建。”“顿悟”的格兰德勒想通过自己的“一带一路”宣传车,将感悟分享给更多的普通民众。
巴基斯坦青年纳西姆——
父亲捐地盖学校,我要把瓜达尔建得更美好
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地区,有一所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小学。教学楼上迎风飘扬的两面硕大的中巴两国国旗,这便是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捐建的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小学。置身校内,琅琅书声整齐划一。走进教室,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庞上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去年9月,法曲尔小学正式移交启用。一名学生自豪地说:“我来自中国小学!”计划招生150 人的法曲尔小学竟然吸引了349 名适龄儿童前来报名上学,其火爆程度令人始料未及,当地民众对于中国援建的这所学校交口称赞。
法曲尔小学教师纳西姆·艾哈迈德是一名普通的瓜达尔青年,他已在河南工业大学学习了7 个多月的汉语课程。纳西姆非常喜欢郑州的气候,也对中国饮食赞叹有加,他还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对这一切他心存感激:“ 我非常珍惜到中国求学的宝贵机会,是‘一带一路’和巴中经济走廊建设改变了我的命运!”
纳西姆与中国结缘的故事还要从他的父亲——穆哈迈德的善举说起。占地面积约752 平方米的法曲尔小学建筑用地正是由穆哈迈德老人无偿捐赠的。他是当地的一位普通农民,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他深知,学习知识对于未来一代孩子们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地区教育水平不佳,本地接受教育的人很少,我们的孩子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外出求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得知中国企业想要一些土地用于建设小学校的时候,我感到这是一个能够为当地孩子们创造光明未来的良机。我很感谢中国为本地建设了一座很好的学校,这将长久地造福本地人民。”穆哈迈德的讲述令人动容。
穆哈迈德一家就住在法曲尔小学附近,每周他都会到学校去上两三次,了解一下学校的最新消息。穆哈迈德拥有一间小商店,仍在为全家人的衣食住行苦苦支撑,现在纳西姆成了父亲之后家里的新支柱。纳西姆说:“父亲非常热爱中国,他知道有关中国的很多消息,期待着有一天能到中国去看看。”
“对于未来,我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将继续与走廊建设保持紧密联系,我迫切希望能加入到瓜达尔长远发展的进程中,与中国建设者们携手绘就瓜达尔更加灿烂的明天!”纳西姆说。
斯里兰卡工人萨曼——
“来中国公司上班,让我生活奔向小康”
萨曼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车队队长,住在汉班托塔港一个名为阿姆巴兰托塔的小村子,距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有几十公里。萨曼有两个儿子,一个5 岁上幼儿园,一个刚满1岁。提起儿子,萨曼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萨曼曾在科伦坡做过临时工,开过出租车,因修建高速公路回到老家当上了司机,技术过硬又很快升任车队队长。谈起生活的变化,萨曼笑得合不上嘴。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张晓富告诉本报记者,有一次让萨曼陪他一起在超市买东西,顺便让他也给家里买些东西。原以为他会给孩子买些糖果,但萨曼买的却是洗衣粉和食用油。来到萨曼家他有些吃惊,怎么也没想到困难到如此地步:房子就是一个空壳,没有门,没有窗户,房间里除了基本的炊具和一张床外,再无其他。“家徒四壁”,张晓富感慨地说出这四个字,感觉不可思议。
“一带一路”改变的不仅是斯里兰卡国家的面貌,对民众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从项目筹备到开工,萨曼就一直跟着项目做事,近两年时间里,萨曼一家发生巨大变化。萨曼表示,他家房屋已经重新粉刷了一遍,还购买了一套厨具,做饭能用电了,有了电视,孩子奶粉也有了保障。自己最近还分期付款买了一台二手摩托车,上班方便多了。张晓富还送给了他一部手机。问及变化的原因,萨曼又笑了起来,半天才憋出一句:“就是来中国公司上班,让我生活奔向小康。”现在萨曼的月收入飙升到5万卢比(约2300元人民币),境况大为改观。
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在“一带一路”3 年多来的如火如荼建设中,还有很多很多。江海由水滴汇流,高山由沙石堆积。人,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落脚点。人们在“一带一路”中所付出、所收获的,又何尝不是他们所向往的“更美好生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冯雪珺 徐伟 苑基荣,编辑 孟祥麟 牛瑞飞)
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