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印度买药需医生处方
印度近年成为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印度抗癌仿制药也以价格“实惠”而受到海外患者欢迎。这难免让外界产生“印度人看病不难”的想法。但现实并非如此,印度医务资源长期严重短缺。在广大农村和城市贫困角落,低收入民众生了病,往往求助于一些并无正规行医资格的“江湖郎中”,病患死于“庸医”之手的案例屡见不鲜。
然而,“江湖郎中”也有优势:他们深入民间,接触患者时间更长。有心人士想到:如果加以培训,提高专业素质,这些“庸医”也能为印度基层医疗系统添砖加瓦,真正造福广大患者。
【将“庸医”变“祸”为宝】
40岁的桑乔伊·蒙达尔从没上过医学院,却独立行医15年。当年他只是给一名公立医院医生当了一段时间助手,后来在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班巴塔斯普尔村开了小诊所,摆一张桌子和几张塑料椅就开张了。
尽管没有行医执照,蒙达尔说自己为村里数百名患者开过药、做过不计其数的小手术。不过,现在他说这话比以前更有底气。他刚刚花了几个月完成一项医疗基础培训,用他的话说:“我现在知道用什么药安全、什么药不安全了。”
给蒙达尔提供培训的慈善组织叫“肝脏基金会”,总部设于加尔各答。改造“庸医”,在印度并非讨喜主意。这个组织说,印度主流医疗界大多数人反对这种培训,在他们眼里,这些没经过正统训练就贸然行医的“江湖郎中”是医疗队伍的害虫,应该坚决清除才是,怎么还能为其正名呢?
此前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连续发生数起儿童病患死于江湖郎中之手的案例,促使当地政府发起行动打击无证行医。
负责印度首都区域医生资格注册和监管的德里医学委员会有个“反庸医”部门,前主管阿尼尔·班萨尔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说,江湖郎中们非法行医,是在“欺骗大众”。
但肝脏基金会创立者阿比吉特·乔杜里认为,既然印度有资质的医护人员长期紧缺,这些遍布民间的“江湖郎中”就应该好好加以利用。
【“假医生”多过“真医生”】
印度医疗保健联合会估算,印度缺医生近200万,缺护士400万。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医务资源短缺尤为严重。农村人日常求医问诊,60%以上找的就是蒙达尔这样无证行医的“赤脚医生”。
在班巴塔斯普尔村,村民们说他们宁可花点钱找蒙达尔看病,也不想上号称免费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因为后者离村庄有几公里远,医护人员稀少,每周仅开门几个小时,根本无法满足村民日常问诊需求。蒙达尔说,他给村民们治过不少普通疾病,如高血压、腹泻、贫血之类。
西孟加拉邦政府卫生和家庭福利部官员桑加米特拉·高希承认,偏远农村条件差,很难留住医生,没有执照的“江湖郎中”们客观上为“超负荷的医疗体系”填补了空白。
相关资料显示,在人口超9000万的西孟加拉邦,无证行医者超过10万名;如果算上全国,估计有上百万之众。也就是说,印度的“假医生”比“真医生”还多。这些人中,有的像蒙达尔一样给医生当过助手,有些从祖辈那里继承了印度传统草医学“阿育吠陀”的药方,有的是化学实验室技术员转行行医……总之,都不是主流社会认可的医生。
接受肝脏基金会培训后,这些人将不能再自称为“医生”,新头衔是“乡村医疗保健工作者”。他们不能再给患者开一些只有医生才能开的处方药,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将受到严格限制,仅可限量使用阿莫西林和强力霉素等少数几类常见抗生素,绝对禁开头孢曲松之类药力较强的抗生素。
【效果喜忧参半】
蒙达尔接受了9个月培训,每周两次课。他说:“如今我在工作上更有信心了。”不过,培训真实效果如何?能否真正减少“江湖郎中”医术不精造成的医疗事故?
美国《科学》周刊2016年10月初发表一份调研报告,评估了肝脏基金会培训项目的效果。报告由基金会创立者乔杜里、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吉什努·达斯、麻省理工学院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耶鲁大学的列什曼·胡萨姆联合撰写,结果显示喜忧参半。
从2012年开始,调研团队派出多名受过训练的“假患者”,分别向已完成培训的行医者、未受训的江湖郎中和公立诊所的正规医生问诊,谎称自己有以下三种症状之一:胸口痛、哮喘和儿童腹泻。
调查发现,接受过培训的“江湖郎中”比未受训者更能遵守规范步骤诊断,治疗方法正确率也提高了不少。不过,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滥用现象并未因此减少。
乔杜里说,这个发现令人担忧,因为培训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损害”,滥用药物的问题没改善,相当于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不过,调研团队发现,和“江湖郎中”们相比,那些受过正规训练、拥有行医资质的公立医院医生滥用抗生素等药物、过度治疗的倾向更为严重。这一结果与早先其他调研发现一致。这一现象该如何解释?
调研报告称,原因之一是印度医生们出身不同的医学院,受教育水准参差不齐;原因之二在于在农村行医的医生往往缺勤严重,对待病患漫不经心。
2011年一个美国研究团队调查发现,通常情况下,印度公立医院里40%的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不在自己岗位上。医生缺勤理由不一,但和医院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医院基础设施条件紧密相关,那些需要每天长途跋涉到贫困农村地区上班的医生最容易缺勤。缺勤医生们留下的空白,就由“江湖郎中”们填补。
【纳入体制不容易】
2015年,印度中央邦针对当地无证行医者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江湖郎中”们虽然水平普遍不高,但和公立医院医生相比,他们与患者接触时间更长,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差错率没有高出正规医生。
乔杜里等人的调研报告指出,要提高公立医院医生工作热情,物质奖励固然是一种方法,过去政府也不是没出台过类似举措,然而效果不彰。农村医疗保健设施基础薄弱,如西孟加拉邦需要2166家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来满足9000万人口初级医疗保健需求,实际却仅有909家。这种情况下,对广泛存在的“庸医”展开统一专业培训,会比激发公立医院医生动力更经济有效,至少“是一种短期内有效提高医疗保健水准的策略”。
西孟加拉邦政府对这种培训模式颇为认可,意欲加以推广。从2007年开始,邦政府就资助肝脏基金会在比尔普姆县的培训课程。比尔普姆是这个邦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仅有58家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心,平均一家中心负责6万人口基础医疗保健。
乔杜里说,按计划,项目2016年12月前在全邦范围内铺开,向另外数千名无证行医人员提供培训。
只是,项目一旦大范围铺开,很可能遭遇来自“体制内”的抵制。西孟加拉邦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试图开展一项针对农村无证行医者、为期3年的培训,然而印度医生行业协会印度医学会以示威、集会等方式强烈抗议,逼得邦政府不得不叫停培训。
乔杜里对此满心无奈。他曾抱怨,印度医学会由一群自认优越的精英人士组成,“从来对任何争论、任何解释、任何理由充耳不闻”。
即使如此,成功的希望并非全然渺茫。2015年6月,南部特伦甘纳邦政府就决定在全邦范围内对农村无证行医者开展一个每人1000小时的专业培训计划。这个计划与肝脏基金会无关。( 沈敏)(新华社专特稿)
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