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骜 郭鹏飞 李德意】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于7月12日公布结果。中方认为仲裁庭对本案及有关事项无管辖权,不应进行审理并做出作出裁决,重申不接受、不参与、不执行的立场。南海仲裁案结果对中国南海权益究竟有何影响?各方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中国又应如何应对呢?环球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十名中国有关专家。
仲裁将如何影响南海局势?
许多观点认为,“裁决”结果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不会有什么影响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戴旭认为指出,仲裁案不会对中国产生实质影响,。所谓仲裁结果就是“废纸一张”,改变不了中国拥有九段线内岛屿主权的事实,更掩盖不了菲律宾侵犯中国合法权益的事实。“对这场闹剧,我们应该以看游戏的心态嗤之以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庆鸿表示,对于南海仲裁案,国际上有许多国家支持中国“三不”立场,“裁决”结果从法律角度来看亦没有强制执行力。
“虽然仲裁结果无实际意义,但不排除美日菲等国拿鸡毛当令箭的可能。”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胡波表示,仲裁结果短期内会加剧南海的局势紧张,对解决争议发挥不了作用,只会增加问题。胡波说,我国7月5日至11日在南海进行的军演虽说只是一次例行性演习,但同时也传递一个信号,如果有关国家根据仲裁结果在南海挑衅,中国也会做好准备,采取一切措施制止这种侵权行为。
具体来讲,仲裁带来的可能影响可归为两方面,一个是舆论上的影响,一个是实际上的影响。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康霖对环球网记者说,不难预见在国际法和地区规则层面上,国际社会将会有一股对中国不利的舆论导向,以抹黑中国形象。菲律宾及其及幕后支持势力美日等国会说三道四,制造“中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公然不执行仲裁结果”等诸如此类的炒作。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李玲群认为,美日后续会以裁决为契机进行一系列动作,拉拢部分东南亚国家以及欧洲、印度等域外国家,继续向中国施压。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庆鸿认为,一些国家在在未来谈判中,可能会拿“裁决”结果与中国讨价还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主任薛力认为,仲裁庭对于九段线的认定,增加了南海地区爆发冲突的概率。如果仲裁判定九段线有不符合国际法之处,我方继续沿着九段线航行,其他国家也沿着九段线航行,一旦发生冲突,对方可以称依照国际法行事,有更多道义上的依据。薛力表示,一旦其他国家进入九段线以内进行油气开采等活动,中国一定会进行阻拦。但如果两三个声索国联合到中方九段线以内开采,中方面临的境遇将比较棘手。一旦中国对这些国家进行驱逐,也许会促使他们采取仲裁手段。
仲裁后,杜特尔特背不背阿基诺三世的包袱?
对于菲律宾新政府来说,南海仲裁这个包袱是继续背着,还是放下,是对其政治智慧的很大考验。在中国专家看来,仲裁案后的走向关键取决于中国和菲律宾的互动。陈庆鸿称,从杜特尔特言论来看,他有意转变阿基诺政府一些做法,在中菲关系上也有些期待改善的想法,中菲或可通过充分沟通在仲裁案问题上软着陆。薛力认为,现在杜特尔特主张谈判,双方可以以此为契机,坐下来重新谈。这是中方所希望的,因此中方目前的反应也相对克制。
康霖称,菲律宾也可能会根据裁决结果采取点对点的活动,如增加在黄岩岛对中国的骚扰力度,在仁爱礁有理由加固坐摊军舰。菲海上执法部门和渔船可能会更加大张旗鼓地在有关地区进行非法捕捞、非法作业活动,对中国海警船等合法的执法力量进行骚扰。我国的油气公司在南海正常油气开采勘探,渔民正常捕捞作业时,菲律宾也可能会派执法船只来骚扰和阻挠。
对于菲律宾方面的进一步举动,戴旭认为,中方需要听其言观其行,看它对于南海问题有何实质性认识。菲律宾不能一边损害中国利益,一边又希望拿仲裁案换取中方好处,这纯属臆想。
其他南海声索国及东盟如何反应?
薛力表示,东盟集体就南海问题发表联合声明的可能性较小。南海相关声索国因彼此诉求不同,采取统一行动可能也不大。越南现在不希望做到菲律宾的程度,希望菲律宾在前面闹,自己在其身后“享受”,因此既支持菲律宾,又不想和中国撕破脸。文莱和马来西亚相对较为低调,但印尼、文莱和马来西亚近期态度有转强硬的趋势。
未来,也许会有单一声索国“冠冕堂皇”地发表声明,主张基于“国际规范”的前提下解决争端。在声明基础上,个别国家可能会采取实质性行动,比如在黄岩岛派更多船只“巡航”,强化在其所认为的“专属经济区”内渔民的管理,不承认中国的传统捕鱼区。李玲群指出,部分南海主权声索国有可能以仲裁庭的裁决作为参考,在今后海洋实践当中或对我国维权产生一定压力。
在薛力看来,美菲未来采取联合巡航的可能不大,但美国不会放弃机会,肯定会做出更多“航行自由”行动宣誓。对于美国在司法仲裁中的举动,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叶强分析称,美国自身对国际司法和仲裁采取了非常现实主义的立场,没有资格指责中国。美国一方面利用国际司法维护自身权利,另一方面,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会单方面拒绝国际司法裁决。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较熟知的有上世纪80年代的尼加拉瓜案,还有21世纪的拉格朗案。在拉格朗案中,美国强制不顾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命令对德国公民执行死刑。更重要的是,在海洋法公约体系内,美国并不是公约的缔约国,无权指责公约缔约国对公约争端机制的立场。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孔令杰对环球网记者说,学界、国际法权威表示,南海问题极为复杂,根本就不适合仲裁来解决。而仲裁庭对南海仲裁案的推进速度则是非常快的,远超出了南海问题复杂性本身的要求。临时仲裁庭决定开先河,要自己创造发展海洋法公约中当时有意模糊的条款,强行裁定有关海洋地物的属性,这不仅是要编纂国际法,也是要“发展”国际法,是不适当的行为。
中国该如何应对可能的影响?
康霖表示,就一些国家利用裁决结果,在南海上的挑衅行为,中国需要做好预案,不能放松,应加强在黄岩岛的存在,必须加大对仁爱礁菲方坐滩军舰看守力度,决不能让菲补给船只靠近坐摊军舰,加固仁爱礁的实际存在。针对美国在南沙新建岛礁的抵近侦察,中方也要做好预案。针对美国宣称今年下半年将加大在南海的巡航力度和频率,中国也需要在南海岛礁附近部署更多巡逻船只,海上执法机构海警船,甚至不排除中国军方出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需要,在南海部署相应的反侦察军事力量来应对美方挑衅。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胡德坤认为,由于美国在南海不断地对中国进行军事施压,中方在南海肯定要加强军事存在,这是维护主权的需要,不过,这种军事力量不是进攻型而是防御型,是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问题。李玲群认为,中国在维护护南海主权方面的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可出的牌很多。海监渔政等海洋执法的队伍在不断扩大,越来越系统化、常规化,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非军事手段。同时,我国在南沙的岛礁建设可在人道救援、海洋研究、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发挥很大作用,这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积极有效利用这些设施。此外,国际海洋法的变迁跟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增加与开发技术提高密切相关。中国有能力在岛礁进行建设,将新的设施用于开发利用海洋,这不仅扩大了整个南海地区共同的福祉,也对于整个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及开发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政府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此外,叶强提出,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到国际机制的建设中。中国作为大国,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于国际体系的构建应该贡献很多力量。我国从二战后实际也是这样做的。当前国际体系日益区域化,国际多边的体系建设和国际公约的机制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必要更多派遣年轻专家学者参与国际机构的建设。
评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