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赴南非的考察队中摄影师劳伦·巴里斯塔拍到的腔棘鱼,它长有与其他鱼截然不同的白色斑点。
腔棘鱼化石
科学家一度认为腔棘鱼所属种类已经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便灭绝了。但在1938年12月,南非的渔民捕到一条鱼,因觉得它长相太怪而向当地博物馆报告,当时的博物馆馆长玛乔丽·考特妮·拉蒂默小姐便请来鱼类学专家史密斯博士进行相关研究,竟确认这是一条“活化石”腔棘鱼。
有两个近缘种
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很多条活的腔棘鱼个体,证实至少还有两种同属的腔棘鱼仍然存活于世。比如1955年7月,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近海150-270米的深处,德国科学家们发现了最少15条这种鱼;1997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人们发现了另一种腔棘鱼的近缘种;1998年7月,印度尼西亚渔民用深水鲨网捕捞到腔棘鱼,而这一地点距西印度洋腔棘鱼群栖息地约有1万公里;2010年,一支考察队又在南非的索德瓦纳湾发现腔棘鱼……
印尼腔棘鱼与科摩罗腔棘鱼有着很明显的不同——后者呈蓝色,而前者为棕色。因此,1999年在印尼发现的腔棘鱼曾被描述为新物种。
现存的腔棘鱼主要属于矛尾鱼属,是肺鱼和四肢哺乳动物的近亲。
有颅内关节——能抬头进食
腔棘鱼长相独特,它体呈纺锤形,前后鼻孔均开于头部上方,但与呼吸无关。它全身披有很厚的层鳞,体侧的鳞片可长达5公分,鳞上还附有小刺——如果不小心碰到它,人们便会受伤。它的尾部有多余的圆形突出物,脊椎也还未进化完全。它的头骨已相当硬骨化,它的脑甚小,仅占颅腔后方的1%,其余99%都充满脂肪,而且脑存在于头盖骨内——这些构造都跟其他的鱼类的确有所不同。它还是现有鱼类中唯一一种拥有颅内关节的鱼,它的关节把它的耳朵和脑部与眼和鼻分离开来,所以它在进食时,头的前部可以抬起。
最奇特的是,腔棘鱼双鳍的运动模式和人类四肢相似。它们游动时,首先会移动左胸和右腹鳍,而后是右胸和左腹鳍,这种规律与四足动物的步法类似。腔棘鱼主要以小型鱼类、鱿鱼和章鱼为食,但它们只会捕捉在口部正前方的猎物,它们寻找食物的方式属于反射性动作,攻击通常既敏捷又准确,有能在短时间加速的能力。
人们也曾经在一条怀孕的腔棘鱼体内发现过腔棘鱼幼苗。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腔棘鱼的鱼卵是在母体内孵化,当它们出生时就已经完全成形。
腔棘鱼属夜习性动物,它们白天都躲藏在170-230米深的洞窟里,晚上才出来活动。科学家还发现腔棘鱼视网膜后面有一个晶体层可像镜子一样反射光线,这也许是它们生活在光线暗淡的海下必备的防身利器之一。研究发现,经常会有很多条腔棘鱼一起在同一个洞窟里的情形,但它们是否有群居性及彼此会不会进行沟通等事实目前尚未被解明。
目前生存环境堪忧
这种鱼自侏罗纪以来一直很少改变,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为“活化石”。科学家认为,腔棘鱼之所以存活这么多年没有灭绝,是因为它们生活在不利于化石形成的环境中——它们居住在海洋洞穴里,悬挂在几乎垂直的海底暗礁中,远离新形成的火山岛。
研究人员表示,腔棘鱼在存活了数千万年后,现在正遭到市场上野生鱼类高需求、鱼群数量快增长和精密商业捕鱼船三方面因素带来的威胁。因此腔棘鱼已经被列为重点保护物种。
腔棘鱼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鱼类,能为解答生命起源问题提供线索,并加深人们对海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