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4日电 题:裘援平:民心相通华侨华人大有可为
作者 周乾宪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基础和长久保障。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华侨华人通晓中外语言文化,熟悉地区风土人情,融通中外,促进民心相通华侨华人大有可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裘援平认为,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贯穿“一带一路”始终。“一带一路”倡议以民意为基础,需要向当地民众讲好中外“共商、共建、共享”的故事。
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侨办邀请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永栽等9位侨商代表出席,引导侨界代表在民心相通平行会议上现身说法,介绍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讲好华侨华人参与建设、促进“五通”的生动故事。
用华文教育点亮“一带一路”
从古至今,通商先得通话。语言是沟通的载体,语言先行,才能打破藩篱,让文化直抵人心。汉语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催化剂,成为加快丝路列车前行的润滑剂,更是联通丝路沿线民众心灵的文化桥。
据了解,2017年国侨办将外派1100多名华文教师赴海外近30个国家任教,其中,90%以上外派教师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南亚国家居多。
裘援平介绍,未来还将推进“双语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民心相通人脉涵养计划”,召开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加大支持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华文教育,编写与“一带一路”相关教材,大量培训华校教师。
让文化燃动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3年多来,各种艺术节、旅游年、国家年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中国功夫、中国美食、中医、甚至中国春节……这些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符号,渐渐深入沿线国家民众的心中。
由国侨办精心打造的“文化中国”系列品牌活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四海同春”“中华才艺培训班”“名家讲坛”等,在满足海外侨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集中向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为例,2009年以来,已向全球144个国次派出69支艺术团组,演出417场次,观众累计608万人次。同时在海外华人艺术精英集中的地区建立起多个华星艺术团,支持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加强中华文化建设,自主开展中华文化活动。
裘援平说,中华文化海外传扬,最深厚的基础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社会、最广大的力量在华侨华人朋友、最坚实的支撑在海外侨社的文化建设。
借华文媒体讲“丝路”故事
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华文媒体,是华语世界与世界交流对话、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支独具特色的舆论力量。
裘援平认为,华文媒体生于侨、长于侨,用融通中外的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向国外传媒、学界、民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客观地介绍中国,解读“一带一路”。而“一带一路”建设为华文媒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为华文媒体提供了海量的新闻素材和话题。
下一步,国侨办将支持建设“一带一路”华文媒体协作网,举办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深化中国新闻社与沿线媒体交流合作,携手讲好“丝路”故事,增进沿线国家和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和支持,化解各种疑虑和偏见,促进各方“共商、共建、共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