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华人网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华人世界

“洋留守儿童”的异样童年:心灵缺失 亲情淡漠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何雨阳 王高飞):中国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国外工作,自己则跟国内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他们是一群来自异国的华侨华人后代,拥有国外的居留证,却被送回了中国的长辈身边。这群被称为“洋留守儿童”的孩子在中国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福建和广东等省的知名侨乡。国际在线记者分别采访了相关的家长、老人和孩子,试图走进这个特殊群体的内心,倾听他们对于送孩子回国以及与父母分别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工作太忙,父母帮忙照顾更好

位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约有华人华侨25万,其中90%来自广东省恩平市。在委内瑞拉做生意的华人冯女士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冯女士告诉记者,不论打工还是做生意,当地很多华人都需要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长,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虽然有时候也请当地的保姆帮忙,但还是觉得由自己的父母照顾更好,所以就会把孩子送回国内让家里的老人帮忙照料。

曾托老乡将3个女儿送回国

冯女士有四个女儿,最大的今年15岁,最小的6岁。四个孩子都曾送回国内抚养过一段时间。尤其是老小,刚满6个月就送回国了。“老小是2011年才出生的。其实我最痛苦的是2009年那次。那会儿老大7岁,老二和老三分别3岁和2岁,当时我和我老公实在忙不过来,没办法亲自送她们回去。我就买了机票,托了一个老乡带她们回去。老三在飞机上一直哭。”

“到老家后,老二整天就要来接她们的司机抱着,两天后才愿意下地。老三更困难,孩子很害怕,所以很难养,吃不好,睡不好。孩子小的时候都认人,又不适应环境,所以每个月都感冒发烧。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从不这样。”冯女士说,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都是没办法才会那么做。迫于思女心切,当时她跟她老公也是两三个月就飞回国一次探望孩子。

冯女士最小的女儿已经6岁了。(冯女士供图)
冯女士最小的女儿已经6岁了。(冯女士供图)

为人母的失落:孩子跟妈不亲

4个孩子在中国过得很开心。后来我回去看她们,要走了她们都不会哭,只是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再回来’,然后就不再理我了。”

在母女远隔重洋的日子里,冯女士主要通过电话和视频跟孩子们联络,但是她渐渐发现孩子们问的最多的一句是:爸妈,有事吗?“基本就是问这一句,然后就没话了。通话或者视频从来没有超过5分钟的。”

孩子们洗车,被冯女士偷拍。(冯女士供图)
孩子们洗车,被冯女士偷拍。(冯女士供图)

2010年的时候,老大8岁,从1岁被送回去,老大当时回国已经7年之久,冯女士再次回国探望。孩子放学回家,会很高兴地跟冯女士说:妈妈,我回来了。“但是她就坐在我旁边,打电话给她小姨说:小姨,老师叫我怎样怎样,你觉得我去好还是不去好?我当时就坐在她旁边,但是她就不问我,我这才意识到在她有需要的时候,她想起的是小姨,而不是我这个妈妈。”

冯女士说,这件事对她感触很大。当时冯女士回国除了探望三个女儿,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老大回委内瑞拉换护照。后来她跟她先生商量,虽然工作依然很忙,但是带着老大在委内瑞拉玩了一圈,换完护照又亲自带她回中国。“那是孩子第一次问我:妈妈,我可以跟你回去吗?我想跟你们一起生活。”

一家终于团聚 孩子面临再适应问题

面对老大第一次向父母提要求,冯女士却只能搪塞。当时他们在委内瑞拉的生意依然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没有精力照顾孩子。

等四个孩子重新回到委内瑞拉,跟冯女士和先生一起生活时,老大已经12岁了。冯女士说,都说孩子的适应能力强,但是因为语言不通,让孩子重新适应环境并不那么容易。“从语言到生活习惯等,基本花了2年时间才慢慢适应。我大女儿今年上初二,今年开始才不找补习老师的。”

四个孩子的归来为冯女士夫妇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要关心。这些不能说是挑战,但是的确需要我们改变自己去适应孩子们。带回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跟孩子们直接沟通,可以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她们每天的变化都可以看在眼里。”

国内治安和教育更好 不后悔将孩子送回国

2016年5月8日,冯女士第一次收到四个女儿手工制作的母亲节礼物。“她们还写了一封信,我觉得很搞笑,也很感动。”冯女士给记者发来很多她偷拍的女儿们的照片,有在游泳的、洗车的、旅行前打包行李的,等等。她说,孩子们长大了,不愿意让她好好拍照,她就偷拍,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孩子们的成长。

第一次收到母亲节礼物,冯女士拍照留念。(冯女士供图)
第一次收到母亲节礼物,冯女士拍照留念。(冯女士供图)

当记者问她是否后悔曾送她们回国抚养,她说,从未后悔过。“其实很多人把孩子送回去,除了忙,还因为国内的治安环境和教育条件更好。如果我父母更年轻一些,可以经常带孩子们出去旅游什么的,我或许不会带出来。但是整天只跟老人呆在家里,没那么活泼。”

冯女士说,委内瑞拉的生活很单调,没有国内那么多的娱乐活动。社会治安也不好,晚上根本不敢出去逛街,很多小孩回到委内瑞拉后并不适应,所以会要求重新回国生活。

  老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成才

福建也是侨乡大省。福建省福清市侨联江阴镇分会主席严和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阴镇总共有华人华侨33000余人,分布在阿根廷、南非、美国等地,尤以在阿根廷的居多。“基本上孩子在出生国拿到身份以后,都送回国内抚养。根据暂住户口登记情况统计,江阴镇有七千多‘洋留守儿童’。年龄在5岁到9岁之间的最多。”

严和勇说,阿根廷和南非的社会治安和教育条件不是那么好,所以即使父母没时间亲自送孩子回国,也宁愿托老乡带回国,让家里的老人帮忙照顾,并在国内接受教育。福建省福清市、连江县、长乐市、罗源县等诸多沿海县市皆如此。

江阴镇有七千多“洋留守儿童”。(严和勇供图)
江阴镇有七千多“洋留守儿童”。(严和勇供图)

严和勇自己家的6个孙子孙女,还有3个外孙,都属于这种情况。最大的今年15岁,正念初二。严和勇说他的子女们都在阿根廷做生意,孩子们都是两三岁的时候给送回来的。“因为太忙,没时间照顾。”

严和勇认为,父母在外打拼也是为了孩子。虽然孩子远离父母,成长中缺少了父爱和母爱,但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逢年过节的时候,他的孙辈们会说想念爸爸妈妈,尤其是中秋和过年的时候。这时候他就会跟孩子讲要好好念书的道理。严和勇自己也曾在阿根廷打拼21年,“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成才。”

另外,对于孩子送回国抚养,严和勇还有另一个看法。“我们认为身为中国人,需要先在老家接受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后孩子有的是机会自己选择在哪里生活。如果直接放在阿根廷抚养的话,孩子完全不像中国人。”

据严和勇介绍,“洋留守儿童”在当地就学享受跟本地学生一样的待遇,大多在市里的重点学校上学。问到孩子们高中毕业后是否会送出国念书,严和勇说,“孩子学习不好才送出国,不然大学也在中国念。我弟弟的女儿就考上了北大,很有出息,光宗耀祖。”

  孩子:小时候的空缺是永远都补不回来的

而这些没有自主选择能力的“洋留守儿童”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段经历的呢?

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金女士,已经由当年的“洋留守”儿童成长为一名干练的职场女性。谈起童年时期和父母的聚少离多,她对记者说:“那个时候大人们总说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他们不得已才选择外出工作。但其实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金女士的母亲目前在韩国工作,她说现在和父母见面的次数依然很少,基本上一年一次。由于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不多,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金女士称已经习惯了把很多事情藏在心里。她说:“虽然我还是很爱自己的父母,但确实会有隔阂,我不会把内心的想法都告诉他们。这不是爱或不爱的问题,只是相处模式可能和别人不一样。”

金女士也坦言,她其实不太想多谈童年的经历。“小时候的空缺是永远都补不回来的。”

3月16日清晨,江阴镇的孩子们在跟老师做早操。(严和勇供图)
3月16日清晨,江阴镇的孩子们在跟老师做早操。(严和勇供图)

2010年,福州市社科院的刘艳飞曾经对“洋留守儿童”做过调研,她在《东南沿海留守儿童类型及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福州连江为例》一文中,这样总结调研结果:“洋留守”儿童与普通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明显的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稳等症状。

澳洲新闻网近日也曾报道了一则“洋留守儿童”的新闻,华人移民王兆华(音译:Zhaohua Wang)幼年曾是一个留守儿童。他曾跟着外婆生活了三年。

“当我一岁时,我的母亲必须完成她的博士学位,所以她去了日本,把我留给我的外婆。”“这可能会伤害了我的感情,但是很难说造成什么样的伤害。”“现在当我回想起来,我也会怪我的母亲。我只是想问问她,为什么要那么做?”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华人世界
  • 上一篇:外媒与华侨华人点赞两会:中国为世界创造新机遇

    下一篇:花21万和意大利前总理吃午饭 华人这样做值不值

  • 评论

    游客评论

    延伸阅读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