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华人网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华人世界

非洲究竟有多少华侨华人?

 中国-非洲双向移民十问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与非洲五十多个国家之间的移民往来。这些人口的迁徙流动同时引起了国际的关注和不小的误解。在此,我想针对相关的十个议题并给出答案,希望有助于读者对这一进程的了解。
 
一、    非洲究竟有多少华侨华人?

    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我们目前只能推估,而无法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尽管非洲华桥华人为数不多。笔者于2000年出版的一本书曾指出:非洲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将会在廿一世纪急速增加。[1]在1996年的时候,在非华侨华人有136000人;2000年是240000人;2006-2007年是550000人,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约110万。

    尽管这一数字与分布在其他各大洲的华侨华人数量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仍呈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较为可靠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的时候,在亚洲共有3000万的华侨华人分布;美洲是790万;欧洲是250万;而大洋洲则约有100万。仅仅在美国,在2010年的时候就有402万的华侨华人,是目前生活在全非洲54个国家的华侨华人的三倍[2]。


二、    这些在非华侨华人的组成是什么?

    可谓形形色色。在非洲的华侨华人有一小部分已经成为移居国公民的老侨,另一部分则是近期到来的新侨。例如,南非的约25万华侨华人中只有10000-12000是1994年之前定居南非的华裔公民及其后裔。大部分的新来者包括临时工、企业主、项目经理、农民、再移民者以及知识分子等等…但在真正意义上,他们都不能算是移民。以2012年在卢旺达的约900名华侨华人为例,其中约三分之二是中国承包公司的成员或是中国政府援助项目的工作人员,其余则为自由移民。2011年从利比亚内战中撤离的35860名华侨华人当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劳工。同样的情况,都可以适用在其他的非洲国家。
 
三、    在非华侨华人是否抢了非洲人的饭碗?

    一些非洲人担心中国移民会对他们的生计造成经济上的威胁。的确,在尼日利亚的华侨华人小商贩或是加纳北部小金矿的中国矿工的经营活动,已经涉及到这些国家规定仅限于本国公民的一些职业范畴。非洲各国与中国政府已经在协商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一些中国企业承揽的大型项目都雇用了许多当地劳工。举例来说,2014年8月完工的安哥拉本格拉铁路(Benguela Railway)。这一长达1344公里的铁路工程就是约一千名中国工人(其中20余名中国人在工程期间因公殉职)和约十万名安哥拉工人历经近十年辛勤劳动与协力合作的成果。正如一位北京建工集团的工程师所言:安哥拉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过去做项目或经商的流动人员,没有谁是作为移民留下。
 
四、    在非华侨华人是”(中国)大战略的一部分吗?

    并非这样。中国政府并没有支持中国人移民到非洲,也没有将这做为国家大战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中国人是依着自由意志来到非洲,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来自天南地北,教育程度各异。朴尹正(Yoon Junk Park)批判了中国政府支持移民的这个错误观点,并反驳说他们是自主移民,到非洲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自身生活水平[3]。一份关于南部非洲五国华侨商人的报导证实了,非洲华侨华人如此多元复杂,绝对不是中国政府精心策划的大战略布局的一部分。的确,有许多的(华人)受访者都对中国大使馆不满,也不想和使馆有所牵连。
 
 
五、    中国人为什么去非洲?

     简单来说,中国人到非洲就是为了赚钱。尽管各自的动机互异,但从许多的案例来看,其深层因素都是中国人在非洲能获得更好的机会,去提升自身的经济地位。西方媒体有一个倾向,总是过分强调中国对非洲自然资源的”如饥似渴”,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个大陆为中国商品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这一点吸引了无数的中国商人。更重要的是,非洲国家在签证申请上提供了(比西方国家)更优惠的条件,同时非洲的生活压力更低、生存竞争较少。一些中国的医疗队队员、政府派遣的援助人员或是一些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会在任务结束后,留在了非洲或是重返非洲,从事商业活动。也有一些人以非洲当作移往其他大陆的跳板。
 
六、     为什么非洲人选择去中国?

     同样的,非洲人来到中国也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寻找商机。愈来愈多的非洲人在中国从事商业贸易,并在广州、义乌以及其他地方形成了一个个的移民社群。在中国的非洲社群已经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新课题。随着自身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非洲人从事商业贸易的新天地。曾经是非洲商人抵华第一站的广州已经让位于义乌——这个具有世界最大商品聚集地的城市,在这里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都在市场里专门的非洲贸易中心(African Trade Center)设有零售和批发的摊位据点。来自喀麦隆的Gizelle是一个成功的女性商人,她有自己的店,经营着手工制作的非洲风格的装饰和家具,客户来自中国的各个城市,她也十分满意自己的业务拓展。她的故事,正是那些在中国非洲商人的缩影。


七、    非洲人在中国会遭遇到歧视吗?

    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不存在歧视现象的,但在中国,对非洲人的这种态度比较少见。我所指导的三位来自非洲的博士研究生经常与我分享他们在中国的经验与故事,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说到中国人对他们充满好奇,却没有提到过曾遭受歧视。一位曾在中国学习过的加纳同学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这样述说她的中国经验:虽然中国和非洲在政府层级上有着良好的关系,但是”在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无知、误解和不容忍……我从未感到被歧视与敌视,反而是被热情与友情包围…… 因为我懂中文,所以我能听懂(中国)人们是怎么讨论我的,他们的话语中很少带有轻蔑与恶意”

《观察者网》的一条消息也证实了这种对非洲人的态度,该网站曾有一篇关于非洲人在义乌市场的报导,这一报导得到的反馈显示了中国人对非洲商人的看法都是正面的。确实存在缺乏了解与好奇,但这决非歧视。


八、    为什么非洲人会到中国求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来到中国深造。第一个原因就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后,他们看到了一个与过往许多国际媒体所描述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许多的非洲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让他们能有机会学习,从高速铁路到航天领域等方面的先进科技技术。中国政府也提供了有利条件,包括了奖学金和免费技术培训,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FOCAC)建立之后。现实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学费和消费水平都比西方低廉。中文能力与中国经验也替他们之后向诸如华为、中兴等中国在非企业谋求更好职位奠定了优势。最后还有一点原因:取得中国的签证远比严格的西方国家来得容易。
 
九、    在中国的非洲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相互了解是双边关系的关键要素,非洲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化交流,也对双方有利。一位学生曾请我指导她的学士论文,她选定的题目为”金贝鼓(一种西非的鼓)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与分布”的主题要求我为其指导,当我问她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时,她告诉我她就是北京大学非洲鼓协会的成员!这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除了促进双边贸易外,非洲人还带来了他们的价值观、技能、绘画、雕塑、艺术作品、舞蹈、音乐、电影……

在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有一个由12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组成的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来自塞内加尔的Tirera Sourakhata先生和他的几内亚同事,运用他们的知识和语言能力,自告奋勇担任义务调解人。在北京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国际文化节,来自非洲的同学都会布置自己国家的展位,为大家介绍本国文化。电视节目中也常有非洲歌手的表演,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媒体也有来自非洲的记者,其他诸如非洲舞团、非洲鼓俱乐部等。他们的贡献无疑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十、    在中国,是不是兴起了一股非中联姻的热潮?

各国人民之间更深入的文化交流与亲身交往,不可避免的会致使跨国婚恋的增加。笔者个人就知道好几起非洲人与中国人联姻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这种跨国婚姻似乎有更加兴盛的趋势。就此而言,在未来的中国或非洲,或将会诞生跨国婚姻新一代。

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中非关系的蜜月期即将结束,而双边关系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摩擦。对此,笔者是持相反意见的。笔者多年来持有一个较为特殊的观点:中非之间问题越多越好。为什么笔者这么认为呢? 因为如果没有接触或鲜少接触,那自然不会有问题产生。当双方的关系不断发展,合作日益加深,领域更为广泛,问题当然会更多。中非关系秉持平等相待与相互尊重,双方可以一起坐下来商讨彼此之间的问题,一定会找出解决办法。一旦问题解决了,关系又将向前推进。


作者:李安山 译者:吴孟翰



(本文作者李安山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译者吴孟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华人世界
  • 上一篇:王毅:会进一步提高中国护照“含金量”

    下一篇:海外人士积极评价中国海外投资 两全其美的好事

  • 评论

    游客评论

    延伸阅读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