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华人网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华人世界

华文文学:展现海外华人的“流散”人生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电 题:华文文学:展现海外华人的“流散”人生


  作者 郝爽


  清光绪五年,一个来自中国广东的乡村孩子远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到了梦想中的“金山”。在异乡,他和他的同胞们被称为“猪仔”,他们在那片土地上或屈辱地死去,或为了生存坚毅地拼搏着。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海外华人题材是众多华文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华文文学通过展示时代变迁中的海外华侨华人的人生百态,刻画出一个独特的群体。如今,华文文学对这个群体的描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抒发“思乡”情怀,而转向体现“流散”背后的身份认同和生存状态。 


  11月18日至20日,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将在广州举办,来自海外各国的华文作家也将齐聚一堂。这些华文作家作为生活在异域他乡的华侨华人,同时又用手中的笔雕刻华人的生活,其人其文都将使海外华人群体受到世界文学界乃至各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对于读者而言,无论是否曾于彼时到达彼地,华文文学作品都以其文字的魅力和特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华侨华人的移民历史,看到新老移民在“流散”过程中生存状态的变化,从而被一个个真切的、同时经过文学加工的华人“流散”故事感动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小跟随父母由大陆到台湾的牟天磊在“留美热”中到美国,但经过奋斗所得到的一切并不能带给他心灵的寄托,他找不到他的根。这是旅美华人作家於梨华创作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展现的留美学生的人生轨迹。在这部堪称“留学生文学”代表作的小说中,於梨华为读者深刻描绘了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飘泊海外的中国人苦苦寻根的寂寞、苦闷与彷徨,带给“流散”的华人以强烈的共鸣。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批新移民来到美国,他们面对着生活的压力,在事业与情感中徘徊、沉浮。“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30年前,这句话曾红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曹桂林在《北京人在纽约》中全景式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在美国“流散”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进入21世纪,为了追求物质生活,中国女人徐晚江和丈夫离婚并嫁到大洋彼岸。然而,她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爱的依然是前夫。于是,十年间,前夫和孩子来到她的身边,她在两个家庭中煎熬着。在被称为“21世纪《雷雨》”的《花儿与少年》中,严歌苓严苛又锐利地描绘出部分新移民在物质与精神的漩涡中挣扎的状态。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钱超英曾表示,“流散文学展现人在其生活世界、在多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变迁之中所经历的身份变化与精神波澜”。华文文学的发展始终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从其展现的海外华人的“流散”人生中,可以看到孤独的悲观、迷茫,也能感受到勇敢面对、正视并解决困难的正能量。


  以“语言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即将拉开大幕,华文文学已越来越进入世人的视野,其所展现的文学力量将给予海外游子更多的心理共鸣,为华侨华人表达身份认同搭建平台。(完)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华人世界
  • 上一篇:海外华人选民投票热情渐涨 开始重视自我话语权

    下一篇:欧洲华商批发业生存记:收益缩水 转型尝甜头

  • 评论

    游客评论

    延伸阅读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