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华人网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南非华人

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族群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以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阐释了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之间的族群关系,研究发现中国新移民在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居住格局等方面与当地黑人有明显的差异,努力学习与适应当地的文化是增进族群和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新移民 南非黑人 族群关系

近年来,学术界对南非华侨华人的研究逐渐深入,积累了一些成果。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南非华人的人口规模、经济特点等问题,对中国新移民与南非当地人的族群关系的研究则较少。族群关系是当代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主题。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不同族群的接触更为频繁,构成了复杂、多元的关系格局,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会对局部地区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国际关系。本文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族群关系进行总体分析。笔者于2010 年 12 月到 2011 年 2 月在南非中国新移民最集中的三个城市———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德班,对生活在那里的近 50 位中国新移民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围绕这些新移民的移民经历、社会交往、文化适应、身份认同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笔者也对当地八位黑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与中国新移民的互动及其对中国新移民的评价。

一、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概况

( 一) 南非中国新移民的概况

华人移民南非始于 17 世纪,主要是来自中国广东省和其他东南亚地区的自由移民,以及荷属东南亚殖民地流放的华人。早期南非华人移民的人数并不多,到 20 世纪初在南非定居的华人不到2500 人。①二战结束后,南非的中国大陆新移民逐步增多,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新移民迅猛增加,据南非福建同乡会秘书长估计,目前南非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约有 30 万人,其中以福建新移民为最多,约占南非华人总数的 30%。②

中国新移民在南非以经商为主,从事零售、批发生意,经营商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眼镜、布料、五金等,还有做进出口贸易、开餐馆的等。从事商贸活动的华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国内各大公司派驻南非的商务代表,另一类是个体或私营者。约翰内斯堡是中国新移民的聚ji地,集中了超过60% 的南非华侨华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约翰内斯堡陆续兴建了很多批发商城,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城、香港城、中国商贸城、中非商贸城等,这些批发商城看上去与中国国内的小商品市场没有任何区别,其中的商铺差不多 90%以上为中国人所拥有。

如果说中国新移民在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国作为低层次的劳动力填补了当地劳动力市场,那么在南非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新移民构成了当地商业流通的一个环节,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以约翰内斯堡的中国批发商城为基础,辐射南非各地以及周边国家的少数族群经济( the Ethnic Economy) 。这种少数族群经济的表现形式,大多以批发商、零售商、雇员、小规模的贸易商为主,同时还包括由这一群体经营的生产性企业和服务业。中国新移民虽然大多来自中国的乡村地区,经济能力一般,但凭借其对中国市场、商业渠道的了解以及移民网络的支持,他们在南非的小商品批发零售行业中站稳了脚跟,并且把商业活动扩展到南非各个城市甚至周边国家。

( 二) 南非当地黑人的概况

南非是一个多族群国家,其居民包括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洲人,分别占其总人口的 69. 3%、19. 1% 、9. 0% 和 2. 6% 。各种族内部还有不同的民族或部族,如黑人主要有祖鲁、科萨、斯威士、茨瓦纳、北索托、南索托、聪加、文达、恩德贝勒等 9 个部族,主要使用班图语言。白人主要是荷兰血统的阿非利卡人( 约占 57%) 和英国血统的白人( 约占 39%) ,语言为阿非利卡语( 南非荷兰语) 和英语。有色人约 379 万人,是殖民时期白人、土著人和奴隶的混血后裔,主要使用阿非利卡语。亚洲人约 109 万人,主要是印度人( 超过 90%) 和华人。历史上,少数白人上层长期掌握着南非的国家权力,实行野蛮的种族主义统治,占人口大多数的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被剥夺了选举权和其他政治、经济权利,有色人和亚洲人则是处于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二等公民”。南非有 11 种官方语言,英语和阿非利卡语为通用语言。白人、大多数有色人和 60% 的黑人信奉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 亚洲人约 60%信奉印度教,20%信奉伊斯兰教; 部分黑人信奉原始宗教。①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于 1994 年瓦解,中国新移民也是在那个时期开始大规模进入南非的。近20 年来,中国新移民大量进入南非,与当地黑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作为“外来者”的中国新移民努力在南非开拓市场,难免会与当地黑人在社会资源与经济资源方面产生竞争与冲突,其族群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

二、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关系

( 一) 社会交往

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族群,不同族群的人在体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方面差异程度的大小会影响族群之间的距离感和认同程度。黄种人和黑种人就有着差异非常明显的体貌特征。黄种人除了在体质上不同于黑人之外,在语言、宗教、价值观等方面与南非黑人的差别也很大。历史上,中国移民与南非黑人的族群关系比较疏远,虽然有一些华工到南非的矿山工作,但那只是局部的、阶段性的接触。大部分中国新移民在踏足南非之前,对黑人是非常陌生的,同样地,南非黑人对中国移民也非常不熟悉。

曾先生对笔者说: “1997 年我刚来南非的时候,中国人还很少。记得有次我跟朋友一起到一个学校时,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轰动了,看到我们就‘哇哇’大叫,很兴奋,还有人比划着中国功夫,大叫李小龙、成龙的名字。(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中国人在医院生小孩都会上( 当地) 报纸的头版头条,他们( 南非人) 觉得很荣幸啊,可以帮中国人接生。”①

江女士: “我刚到南非的时候看到黑人会有点可怕,觉得他们面相很凶。但在这里( 南非) 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大部分黑人其实是很和善的,对中国人态度不错。”②

林先生: “这里( 南非) 的人很好客,对人非常热情,走在任何地方,只要与当地人四目对视,对方必然先热情地打招呼,尽管素不相识。有一天傍晚,我们几个中国人去超市,遇见了一对黑人父子,孩子也就两岁吧,当时他用怪怪的目光看着我们这几个‘老外’,他父亲看见这种情况后,马上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并且示意孩子也照他的样子做,孩子也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从他们灿烂的脸上,我看到了善良与淳朴。”③

好客、热情、豁达、淳朴等形容词,是很多中国新移民在谈及对南非黑人的总体印象时最经常提到的。由此可见,虽然在人种、体貌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中国新移民总体上还是能用比较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南非黑人的。虽然南非黑人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种族隔离制度的迫害,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天性,其淳朴、善良、开放的民族性格仍然一如既往,对中国新移民这个外来族群并无偏见与排斥。然而,良好的印象并不等同于良好的社会互动。

“我们私底下从来不跟当地白人、黑人交往,跟当地人玩不到一块。他们在聚会时非常豪放,

比如异性之间会勾肩搭背、搂搂抱抱的,这我实在接受不来。”④

“南非人其实很热情,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在路上都会跟我们( 中国人) 打招呼。刚开始我不太适应这种招呼,我们不习惯主动向别人示好,怕被误会嘛。这几年我逐渐习惯了见到老外打个招呼,但是我身边的华人朋友大多还是不习惯这样做,我们中国人性格比较含蓄内向,对陌生人也比较警惕。”⑤

以上访谈内容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社会交往状况,即使他们对彼此并没有明显的排斥,但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实际互动却很少。

( 二) 文化交流

各族群都有自己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影响族群关系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各族群在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族群之间在这些方面的显著差异会对其成员之间的交往造成一定的障碍。

1. 在宗教信仰方面,早期的南非当地人有各自部落的图腾信仰,之后,白人殖民主义者把基督教带到了南非,传播给当地人民。现在约有 75. 6% 的南非黑人信奉基督教,由于教会各派的宣传与影响,南非黑人中也产生了宗教的分化,出现了洗礼教派的信徒、安息日耶稣再生论教派的信徒等。⑥南非的中国新移民大多信仰佛教或道教,距离约翰内斯堡 130 公里的南华寺是很多中国新移民在节假日的主要去处,大家都到这里来拜佛祈求平安。南非南华寺占地六公顷,是非洲最大的一组中国寺庙。

宗教有助于建立某种跨族群的认同,反之,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会影响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就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族群关系而言,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新移民对南非黑人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进而影响到两个族群的深度交往。

2. 在语言方面,南非的官方语言多达 11 种,通行的语言是英语和阿非利卡语。中国新移民进入南非也就 20 多年的历史,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能流利使用英语进行深入交流的人并不多。很多中国新移民在努力学习英语或阿非利卡语,以应对在南非的生存需要,但很多人告诉笔者,即使已经在南非生活了 10 几年,他们会说的英语也仅限于其店内所售物品的名称及价格。因此,语言方面的隔阂限制了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深入交往,大部分中国新移民的社交圈主要还是局限在华人内部。

3. 在价值观方面,在南非华人群体中有句流传很广的话———“不赌不是华人,不偷不是黑人”。言下之意,华人好赌,黑人惯偷。“黑人偷东西很正常。我以前开店的时候,货刚刚摆上去,店里黑人员工就把东西给偷了。如果被我发现了,我会叫他赶紧拿出来,他也就满不在乎地拿出来了。黑人偷东西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没什么,不像我们中国人,如果偷东西被当面抓到了会很不好意思,他们却能若无其事。还有,黑人可能会穿着西装、系着领带,打扮很体面的样子,然后找你讨要五元、十元去买可乐和吃的东西。如果是中国人就开不了口。”①在约翰内斯堡商城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盗窃损失是在当地经商的华人最为头痛的一件事,而很多人将之归结为南非人的“劣根性”。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盗窃问题在中国国内也并不鲜见,不能将此归结于一种国民性格。但是,在道德感、羞耻感方面,中国人与南非人可能确实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有一个受访者从南非人的宗教信仰和受教育程度等角度来分析“黑人偷窃”这一现象。“这( 偷窃) 跟他们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关系。他们( 黑人) 觉得你有钱我也应该有,比如说我前几年雇佣了一个黑人司机,他跟了我好几年,人挺好的。但是他讲的有些话就很可笑。他会说你们中国人那么有钱,我们黑人没钱,你们应该把你们的钱分给我们。我回答说: ‘为什么要分你呀? 你们黑人那么懒惰,整天吃啊喝啊玩啊,我们中国人辛勤工作,在节假日也不休息,很辛苦才赚来这么多钱,为什么要分你?’然后他说: ‘你们赚了钱,就应该大家一起享用,财富都是上帝给的。’他们( 黑人) 就是这种观念。他们的思维有种‘共产’的意思,认为上帝给每个人的东西都一样,今天给你多给我少,你要分我一些; 要是明天我的多了你的少了,我也可以给你一些。”②曾先生具有大专文化程度,1997 年来到南非,出国前他曾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来到南非后从摆地摊开始做起,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从事中国与南非之间的贸易。在南非生活了十几年,他的英语非常流利,能与带有南非口音的黑人、白人交流,但他的交往对象仍以华人为主,因为“实在不能适应南非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中国文明与南非文明完全不一样,新移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适应是他们接触异质文明的一个必然结果。

4. 在婚姻方面,族际通婚是人类学、社会学族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认为族际通婚率是反映不同群体、阶层间社会和文化距离的重要指标,通过大规模的通婚和混血后裔的产生,族群才会逐步实现血缘的融合。通过对族群间通婚情况的调查,对与异族结婚人员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并把族际通婚人员与族内通婚人员进行比较,可以归纳出影响族际通婚的各种因素,并可从这些因素的现状和变化来预测今后族际通婚的前景。

在南非,华人与南非当地人通婚的事例很少,华人还普遍集中在自己的圈子里寻找结婚对象。在调查中,笔者听到一个新名词———“视频相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视频相亲”也流行开来。那么,究竟是网络的发展推动了新的相亲模式,还是其他因素促成了“视频相亲”的出现呢? 在南非期间,笔者与受访者谈到了这一现象。“在我们福清地区,基本上没有年轻人会留在老家发展,各家各户都有亲戚在国外,都会找路子出来。很多男孩子初中毕业就出国了。在国外,如果没有工作证或居留证,要回国很麻烦。我们那里的人结婚比较早,如果没有读大学,到了 20 岁左右,家里人就会催着结婚。但是,回国一次很不容易啊,南非这边的移民局查得很严,经常要找人麻烦,而且回国还会耽误南非这边的生意,所以大家不会轻易回国去。”“视频相亲很方便呀,通过视频看一下,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长相不错,又谈得来,那么就可以了。当然,这视频相亲的前提是家人介绍的,一般家长都会事先了解一下对方的底细,所以成功率还挺高的。”①

网络普及、传统文化的“父母之言”共同促成了“视频相亲”这一新现象的出现。这也反映了中国新移民的通婚对象主要还局限在华人圈子,或熟人圈子中。南非最大的同乡会———福建同乡会的秘书长也向笔者证实,新移民与当地人的通婚确实很少,他甚至想不起来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因为,“中国人跟当地人的家庭观念很不一样,南非人婚后实行财产独立,我们中国人接受不了这种观念”。

在南非生活的新移民,他们在异域体验了不同的家庭观念、人际关系模式后,体会到的是一种断裂感。在与当地人交往的实际过程中,时刻被跨国迁移的衍生物———文明的冲突提醒其作为迁移者的模糊、不确定角色。因此,在婚姻、交往对象的选择上,中国新移民还是普遍选择中国人,他们在海外的发展得到侨乡人民的认可,回国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条件适合的对象,同时,选择中国人也有利于其事业和家庭的稳固,因此,这种“视频相亲”的形式方兴未艾。

此外,一些南非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保留着原始部落的特征,实行一夫多妻制,这对习惯了一夫一妻制的中国新移民而言,自然难以接受,甚至很抗拒。因此,中国新移民与南非当地黑人的通婚并不多见。

( 三) 居住格局

居住格局是社会交往客观条件的一部分,不同族群的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主要有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娱乐场所、宗教场所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场所。各族群的居住格局,即各族群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空间分布模式,直接反映了族群在居住方面的疏离程度,并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族群关系状况。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南非的中国新移民集中居住的现象非常突出。虽然也有访谈者表示,在华人集中的区域人多口杂、是非较多,喜欢选择远离华人的住宅区居住,但更多的人表示喜欢居住在华人较多的区域。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在 2003 年左右,约翰内斯堡地区内面积为 1000 平方米的独立房屋的价格大约为 150 万兰特,到 2010 年,约翰内斯堡唐人街西罗町附近的住宅价格已经飙升到500 万兰特,涨价幅度远高于约翰内斯堡地区的其他地方,很多受访者表示,中国新移民的到来推高了唐人街的房价。

南非华人喜欢集中居住,在当地人看来,就显得有些“自闭”了。据南非华文媒体报道,华人可能平时较少收听南非“702 电台”,该电台在南非媒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该电台的记者莉兹·托姆( Liezl Thom) 称,当地人和当地媒体总觉得南非华人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很封闭,不爱从自己的圈子里走出来,也许是语言的障碍,大多数南非华人较少与当地人沟通。②

文化中真正最难以适应的部分,不是社会传统、社会符号或语言的不同,而是世界观、价值观、交往行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如果没有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同的方面将一直“不能被理解”。

四、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在一个多族群国家中,不同族群的相互交往存在两种发展趋势: 一是在族群间基本平等的条件下,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中,各族群的交往、合作增强,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偶有冲突也是局部的,可以得到理性化处理,并最终被化解,这是一个和平的渐变过程; 二是族群之间的差异日趋明显,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矛盾激化,最终发展成族群冲突的严重后果。从目前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族群关系来看,彼此保持着和平共处的关系,但未来的关系则存在变数。

( 一) 南非中国新移民对当地黑人的评价

林先生: “我觉得南非很好,特别是社会秩序,比如说在医院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南非人都会很有秩序地排队。我在这里感觉很自由,我的孩子快出生了,我以后会让他在南非读书、生活。”①

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林先生也表示: “我喜欢黑人,他们每天都过得很开心,虽然他们没什么钱,但真的很快乐,不像中国人,总想着为名为利、为孩子存钱,很辛苦。黑人每天都为自己而活,很开心,而且黑人心胸豁达。这一点很值得中国人学习。”②

另一位曾先生坦言: “现在( 中国) 国内对南非的误解很深,一说起南非,就认为,是黑人的地方,很穷……我认为黑人在修养、品德方面都好于中国人。他们不像中国人那么贪心,这可能跟黑人受到的英式教育有关系。那些黑人住的铁皮房,外表很破旧,但其实里面都很干净的。黑人整体上的素质要比我们中国人强很多。”③

( 二) 经济活动对两个族群关系的影响

中国新移民群体在南非以经商为主,中国店主的销售目标主要是黑人群体。接受笔者访谈的中国新移民普遍认为黑人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消费者,“有钱就花,不挑剔”是中国店主对黑人顾客的赞誉。唐女士: “那些放在角落里、挂在墙壁上、吊在门框头做样品的蒙满灰尘的鞋子、茄克、背包、连衣裙,只要黑人看上了,Size( 尺寸) 是他( 她) 能穿的,人家二话不说,付钱! 什么脏不脏? 什么 Discount ( 打折) ? 一句话都不和你啰嗦。”说起当地黑人购物的这种干脆与爽快,中国商家无不交口称赞。

“然而,尽管面对的是这么好说话的客人,某些中国店主还是会把国内宰客的做法‘发扬’到南非来。如一个中国店主把店中卖剩下的一双 6 号的鞋子,在黑人顾客的眼皮底下,不慌不忙地七扯八扯,将 7 号鞋的标签贴上去,变成一双 7 号鞋,卖给黑人。过几天,那位黑人顾客又到店里来,人家倒不是来投诉的,而是来告诉店主,他的脚好像有问题,这次要选双大一码的鞋子,根本没有怀疑鞋子之前被做了手脚。店主表面上装作很同情,接着,又推荐了另一双鞋子卖给他。黑人本来是‘少根筋’的,慢慢地变成了‘多根筋’,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又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出去。时间一久,中国人经商无诚信的坏名声传开了。于是,黑人对我们越来越不信任,当然也就越来越不友善,也不再付了钱后还对我们说‘Thank you( 谢谢你) ’了。”

这些都是在南非经商多年的唐女士对笔者讲述的。此类事情在南非中国新移民中并不鲜见,这样的经营方式对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长期友好相处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南非黑人乐观豁达,对外来群体比较宽容,而中国新移民则相对浮躁,过度追求财富而忽略了自身的素质提升。中国新移民在走向世界时,应该深刻反省这种“过客”心态,学习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与当地族群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五、小 结

跨国流动将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推拉到朝夕相处的同一生活情境中,而且移民群体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一经济领域,并因相似的生活习性而相对聚居,故而更有可能凸显其社会差异性。

中国新移民群体的同质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由于中华文明的熏陶,中国新移民在语言、家庭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同质性,而深受西方文化与部族传统文化影响的南非黑人则与中国人有明显的异质性。其次,中国新移民有小集团的性质,大部分人是借助构建于血缘、亲缘、地缘之上的移民网络而迁移到南非的,因而使中国新移民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形成了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小集团。他们能从小集团中获得物质帮助、精神支持和情感满足,这导致中国新移民群体相对疏于与南非当地民众的社会交往。然而,中国新移民在南非所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又不免要与当地黑人接触,他们的经济行为与交往态度都影响着与当地黑人的族群关系。

中国人强烈的家园认同感使很多人并不把南非当作久留之地,在言谈之间,他们倾向于强调中国人的“异质”和“客居者”的身份。“我们是中国人,以后还是要回中国去的。南非毕竟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地方,这里只是工作、挣钱的地方而已。”这是众多访谈者的心声。对南非没有归属感使得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不愿做太多努力,导致他们在南非处于一种边缘状态。然而,随着中国新移民在南非居留时间的增加以及经济活动的逐渐深入,努力学习与适应当地的文化是增进族群和谐的重要途径。

 

首页 > 华人新闻 > 南非华人
  • 上一篇:南非华侨华人的现状

    下一篇:移民官唐人街猎食假检查真赚钱 华人证件被扣上演捉放曹

  • 评论

    游客评论

    延伸阅读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