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而略显荒蛮的非洲大地上旅行,奇异的自然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一次又一次让我激动不已,那是在完全颠覆我对世界固有的认识后所带来的欢欣。但是回想起每一次最让我难忘和意外的相遇,却不是黑皮肤的当地人,而是黄皮肤的同胞。也许会有人怀疑,在非洲那么“偏远”的地方,怎么会不时地见到中国人呢?初到非洲时,这也是我脑海中的一个巨大问号。但一次次邂逅让我了解到,华人肯吃苦、勤开拓的精神同样可以在非洲生根发芽。大部分到非洲的华人都是寻找商机的,他们带来当地人最需要的“中国制造”,不仅在非洲的大城市兴建商城、批发中心,更是把店铺开到乡村;他们在非洲的晴空艳阳下生活,却又时常和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可以用混杂了非洲话、手势和计算器的特殊语言和当地人讲价钱或拉家常,却也时常面临敌视、抢劫甚至丧命的危险。中国人在非洲的“小店人生”听上去很刺激,但又包含了太多人所不知的无奈和辛酸。
在南非内陆小城赫拉夫-里内特遇见东北人Lisa,就是这样一次典型的邂逅。
赫拉夫-里内特是一个深处于大卡鲁(荒漠)地区的古老小城,100多年前从开普敦迁徙北上的欧洲人在这个山峦环抱之处建起了精致的维多利亚民居和宏伟的荷兰教堂。我开车出差路过这里,聊天时当地人告诉我镇上有家China shop,于是在主街发现了Lisa的店铺。尽管早就耳闻华人已经把生意做到南非和周边国家的各个角落,但在这样的场合邂逅同胞,彼此还是感到格外惊喜。
Lisa打招呼时有明显的东北口音,一问,果然是来自哈尔滨,本名姓李。她告诉我,6年前她花了10万块钱把自己“办”(偷渡)到了南非,但是“帮”她来南非的人很快全家移民去了美国,无依无靠的她在大城市约翰内斯堡闯荡了2年后,辗转来到了这个地方,一呆就是4年。Lisa在这里遇见了现在的男友王先生,他比Lisa早来几年,积累了一些财力,也获得了南非的永久居留权,于是两人共同做起了开店的生意。
临街的店铺宽敞透亮,货品丰富,从服装鞋帽、窗帘、床上用品到家用电器、手机、小百货,都是中国制造。Lisa说,男友要定期到800多公里以外的约堡去进货,顾客则大多是当地的黑人。Lisa说,其实这一整天也未见得会有几个顾客,黑人都是每月发工资的那两天才蜂拥而来买东西,当地富有的白人又看不上廉价的中国货,他们宁愿驱车数百公里去大城市购物,于是大多数时间生意都很清淡。
不过即便如此,钱还是能赚到。Lisa指着柜台上一种叫“神奇药笔”的灭蟑螂药说:“这东西是请人从国内寄来的,卖得挺好呢。”
像Lisa这样遍布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大城小镇“淘金”的中国人现在已难以计数,他们大多从事进口贸易和商品销售,把国内的服装鞋帽、纺织品、家电等通过集装箱运到南非东部的德班港,再以约翰内斯堡的几个大型中国商品批发城为集散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做零售生意的中国人和当地人。于是福建的服装、江苏的毛毯、温州的打火机、上海的缝纫机就这样走进了南部非洲的千家万户。
在南非生活的华人有多少?没有人能拿出确切数字,因为很多人是通过蛇头偷渡入境的,官方根本无法掌握。较为被接受的数字是15万人左右,也有人认为高达二三十万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华人多以老华侨以及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华人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内地人蜂拥而至,他们吃苦又肯干,从街头摆摊起家,其中不乏靠卖电子表、蟑螂药发大财的传奇人物,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后来者。目前来自内地的中国人已经成为南非华人的主体。经过这十多年奋斗,不少人已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他们在南非置地购车、接家人来南非生活,已经把这个“彩虹国度”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文/图 袁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