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评论给中国南非泼冷水:“金砖国家”概念已经死亡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四个国家英文名称的首字母拼成了所谓的“金砖国家”。在任性的21世纪,这个“金砖”成了炙手可热的概念。当时人们期待着,无论是富裕的国家,还是贫困的国家,经济都会取得稳步增长,相比之下贫穷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要比贫穷国家的更快。首先是吉姆.奥尼尔,接着是高盛公司,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精简。当时,这四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似乎正在沿着一条平稳的道路走向富裕,投资者们也纷纷涌入,试图分一杯羹。
但是,所谓金砖国家的概念,其发展与之前的计划相去甚远。金砖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其增长放缓的势头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目前,他们的经济似乎已经走到了房地产泡沫和衰退的边沿。巴西和俄罗斯的GDP在下降。而印度的“看上去很美”的数据,似乎依靠更多的是统计学调整而非真实的增长。
外国投资者在金砖国家市场上收到的回报又如何?在过去的十年里,MSCI金砖国家指数每年6.3%的增长幅度,和全球每年6.4%的增长指数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可言。更糟糕的是,如果看看最近一、三、五年统计数据,你会发现,金砖国家的证券市场是在下滑;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股市却在上升。
金砖国家股市的低迷,反映出投资者正在抛弃他们。曾经对金砖国家寄予厚望的高盛公司,已经关闭了自己专门的金砖基金。早在2011年,一位经济师爱德华斯曾经指出,金砖国家是BloodyRidiculous Investment Concept(血腥荒谬的投资概念);现在看来,他有可能说对了。
目前的市场状况,似乎也在支持着爱德华斯的观点。按照正常状况,股市的表现应该和GDP的表现相吻合;但是就算是在发达国家,这两者之间都会有分歧;而在贫穷的国家,股市更是完全自行其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操纵着股价的不是经济走势,而是国内外的投机者。在这方面,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中国股市上,表现最成功的往往都是新上市的公司,这一点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股市上,最终能获得利润的往往都是腐败和欺诈者,受损的都是外围投资者,这其中包括很多外国人。
当初人们的另一种期望值是:贫穷的国家因为基数比较小,因此“脱贫”速度会比较快,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会趋于均衡。这个想法,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15年前,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现实和想法一样吗?
后殖民时代的经济,其分裂是非常明显的。数十年以来,生活在全球发达国家的20%人口,消费了超过80%的制造业商品。应当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不足以改变这种现状。印度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其人均GDP的涨幅比很多发达国家都要慢;而拉美国家的表现,则是一直让人非常失望的。
目前潜在的三个最大的挑战是:意识形态,人口分布和制度机构建设。苏联的倒下,中国与韩国的成功,都已经证明了一点:一个国家的经济要繁荣,离开了高速发展的私营经济是不可能的。较小的家庭则必须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离开了这一点,可持续的成功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制度和机构的质量。如果要实现稳定的增长,私营公司、政府部门、医院、学校、大学等等,在职人员应当具有优良的素质,胜任工作岗位。在这一点上,穷国也远远不如富国的表现,中国的腐败、印度的官僚制度,都是最好的注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正在改善。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减少贫困的努力不断收到成效,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和卫生的状况得到改善,人力资源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下一代”的状况明显好转。但是,金融危机削弱了这种进步,资本开始离开新兴市场国家,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也让一些“老问题”重新出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面前。
这并不意味着金砖国家的故事已经一无是处。最近,经合组织成员国(这个组织被认为是标准的“富国俱乐部”)2016年预期的GDP涨幅为2.2%;非该组织成员国的的预期涨幅则为4.2%。
目前,穷国追赶富国的脚步依旧缓慢;但是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仍然能够改变很多。上世纪90年代初期,消费比率是80-20,占据全球人口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仅仅消耗了20%的制造业产品;现在这一数字则已经变成85-50,占据全球人口总数8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仅仅消耗了50%的制造业产品。2016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占据的消费比率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