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而来为文化奔走
图为喜爱中国功夫电影的南非小学生一看到中国人就一招一式地比画起来。郭林摄
中国南非创意产业论坛日前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该论坛由中国文化部、南非艺术文化部、中国驻南非大使馆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非人类科学研究理事会承办。来自两国政府、机构、高校、媒体以及创意、设计、互联网、演艺等文化企业代表近百人,分别围绕着两国文化产业合作、文化产业政策、创意设计、影视合作、文化旅游等主题进行了发言交流和热烈讨论,共话双方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前景。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承萱热情洋溢地说,南非红色的土地,南非人民火一样的热情,一路上不断有南非人主动用“你好”打招呼,“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彼此不再遥远陌生。”他表示,论坛为文化而来,为文化而奔走。中南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相似,其文化产业发展也都处于蓬勃兴起时期。两国均有特色文化资源,有条件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传播本国文化元素。中国已有大型文化企业,有对外文化投资的需求,南非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和实力,两国有着广阔的创意产业合作空间。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文化参赞郑文在论坛表示,11日当天被中国企业阿里巴巴创造成世界上最大的网上购物节,这表明商业和科技结合可以产生奇迹,而商业和文化结合则可以重构文化。文化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中南两国同时认识到文化产业,推出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将是两国合作的全新领域。
南非艺术文化部副总司长莫妮卡·牛顿表示,中国阿里巴巴公司的“双十一”网上购物狂欢取得巨大成功,这对南非来说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她介绍了南非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和创意服务、视觉艺术和工艺、演出和庆典三足鼎立的发展现状和资金、技术及市场推进等方面的瓶颈。她强调,作为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不但要总结过去成功的合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合作方向,包括传统文化、音像产品、书籍出版发行等领域。
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宋奇慧表示,中国政府已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近10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20%以上,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南非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手工艺有优势,中南两国在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振兴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间。双方应深化文化企业、机构和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文化贸易,共同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来自南非创意文化产业协会、非洲世界遗产基金会、约翰内斯堡大学等的代表介绍了南非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并对两国进行文化产业合作提出了建议。南非商业艺术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歇尔·康斯坦特女士从商业的角度,探讨了南非艺术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行性。她提出“反创新”以保障产业发展效率的观点,获得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邹广文教授等与会中方学者的兴趣。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在论坛上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南非合作前景展望的发言引起了现场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郑承军认为,中南两国观众对对方的电影大多印象还不深刻,了解不多。对于有南非与会者对中国电影带来文化冲击的担忧,郑承军表示,对新文化需要一个了解认知的过程,“一张白纸好画画,中南两国电影合作可以从头开始,加强文化交流,超越文化差异”。他说,电影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元素之一,首先两国可从双方合作举办电影展开始做起,让中南电影产业取得相互认知和理解;其次,可在双方都认可的题材方面,尝试合作拍片;然后,在两国进出口电影配额上相互优惠,共同在两国发行相关电影;最后,还可在电影衍生品上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培育市场。
南非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席科罗吉是出演过《卢旺达饭店》《战争之王》《血钻》等电影的著名演员。他表示,现在南非的电影市场基本上被美国占领。南非与中国并不缺乏优质文化资源,但在包装制造方面应加强合作,参与到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把双方丰富的文化元素传播出去。
科罗吉认为,文化交流不应只是挣钱,更应是相互理解。过去人们把文化作为经济的延伸,未来更有前途的是把经济作为文化的延伸。
(本报记者 郭林)